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
| C.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 | D.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
谚语是对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
| 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
|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
| D.“小满芝麻芒种谷” |
假如你在唐朝的贞观年间进行自主择业,你做的工作可能是
| A.在“坊”里做买卖 | B.在越窑生产白瓷 |
| C.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 | D.去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 |
图l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I到图2反映了

图l图2
| A.铁农具的推广 | B.犁耕技术的改进 | C.畜牧业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形成 |
《汉书·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反映了
| A.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 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
| C.小农生活的艰辛 | 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这首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商品经济发达 |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农业的落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