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当地(中国)商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欧洲人在中国享有一些特权 | B.中国产品缺乏信誉 |
| C.欧洲抵制进口中国货物 | D.欧洲企图向中国倾销商品 |
曾任陕西督军团长、后任直系军阀师长的胡景翼在1919年6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此举或顺天意也,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曹等数人,人怨极矣,天岂有不愿者乎?”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这段日记有助于判断北洋军阀对五四运动的真实态度 |
| B.这段日记表明当时的胡景翼是具有爱国心与正义感的 |
| C.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很大程度上受到中体西用的影响 |
| D.这段日记表明胡景翼代表的直系军阀与北洋军阀决裂 |
“中国的革命正是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
| B.中国共产党没有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
| 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 |
| 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