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斯塔夫里阿诺斯论述道:“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帝国权力的强化”指的是
A.战胜国积极展开军备竞赛 | B.战胜国实施民族自决原则 |
C.殖民地“委任统治”形式 | D.法国在欧洲寻求安全保障 |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对外开放 | B.思想解放 | C.文明碰撞 | D.政府提倡 |
麻曾经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李四光,下列内容可以作为他的介绍词的是
①新中国成立之际排除干扰从日本秘密回国,支持新中国建设
②创立了地质力学,为成昆铁路、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③用科学事实推翻了外国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
④运用其地质力学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 |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科学性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