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获得的最准确经济信息是
第一时期l872—l894年 |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
||
设厂数[来 |
53 |
463 |
|
商办 |
资本(千元) |
4697 |
90801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设厂数 |
19 |
86 |
资本(千元) |
16196 |
29469 |
A.近代经济的特征是使用机器生产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小农经济在近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个阶段的经济现象,该表中的年份一、年份二最有可能是
A.1842,1856 | B.1861,1872 |
C.1897,1907 | D.1913,1919 |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类企业产生的外部环境结构图,据此该类企业指
A.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
B.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
C.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 |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及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D.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