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该情报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D.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
到1984年底,农村撤社改乡镇、撤队改村的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建
立了9.1万个乡(镇),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不能说明的是
| A.“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得以改变 |
| B.村民委员会代替了原来的生产大队 |
| C.农村城市化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
| D.农村体制改革得以深入进行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
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综合平衡 | B.以粮为纲 | C.多快好省 | D.一化三改 |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
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建国后初期实行的大仁政主要
是指
| A.恢复经济 |
| B.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
| C.稳定物价 |
| D.建立市场经济 |
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
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强 |
| B.妇女地位的提高 |
| C.农业人口增加 |
| D.道路交通改善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
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由此反映出他的观念是
| A.重商轻农 | B.由工兴商 | C.重利轻义 | D.实业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