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五谷丰登”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07月13日,有删节)
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兴衰演进的年代序列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初步成果是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证明了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中原地区五谷丰登,经济基础也更加稳定,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辽宁、安徽等地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等级贵族,表明了王权的存在,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B.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夏王朝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阶段。
C.探源工程中的动植物考古发现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家畜饲养兴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D.长江流域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农作物品种单一,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从出现社会分化文明进程加速到进入初期文明阶段,历时1000年左右。
B.二里头遗址的宫室、礼器制度及手工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夏代后期即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成果是,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涉及宫室、礼器制度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众多学科,是考古界的长期任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工商资本主义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略有删改)
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文书写形式与汉字完全相同,但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C.韩国民族文化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长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佛教在韩国是最普遍的宗教信仰。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 ,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相传为古代的勇士,能力举千钧。②倨傲鲜腆:傲慢无礼。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忍 :忍受
B.非有生平之素素:交情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反对
D.而命以仆妾之役役:差使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 悲夫古书之不存
D.是以百战百胜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11.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是“豪杰之士”的一项()
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②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③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2.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B.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逞一时之勇。
C.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D.张良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所以苏轼认为张良还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译文: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译文:
(3)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猛犸象灭绝之谜新解
据报道,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进行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科学家表示,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野兽早已面临生存危机,远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等捕猎工具的时间。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但是,猛犸象生活到距今约10000年的时候突然神秘地灭绝了。为了揭开猛犸象灭绝之谜,专家们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另外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也是其灭绝的原因之一。
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要整整早了2000年。这些动物,包括猛犸象,乳齿象和黑熊大小的海獭。若该研究确切无误的话,就能够推翻人类捕杀导致猛犸象灭绝的观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杰奎林·吉尔表示,“有些人觉得人类在短短几百年之间将猛犸象等史前动物斩尽杀绝,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对于大型动物的大屠杀应该不太可能。”杰奎林·吉尔是该科研小组的负责人。
考古证据显示,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而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这让许多研究者猜测,这些动物是死在猎人的矛尖之下。
然而,通过精确定位长毛猛犸象和超过30种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减少和灭绝的时间,吉尔的小组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当冰盖从北美大陆上消退时,这些动物统治了整片大陆,其中甚至包括越野车大小的巨型树獭。为了从时间上定位这些动物走向灭绝的过程,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最深处的沉积物来自最遥远的过去,而表层的沉积物来自较近的时代。科学家测量了沉积物中一种真菌的含量,而这种真菌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科学家认为,当地发现了大量的这种真菌,这意味着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沉积物中还含有古花粉和炭尘,它们可以提供当时主要植物类型和野火频率的信息。
正如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提到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粪便量在大约14800年前就开始下降,远远早于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长矛。这说明在人类用长矛捕猎之前,大型哺乳动物已经开始灭绝。在之后的一千年里,这些动物几乎完全消失了。
另外一个理论推测大型动物在13000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中灭绝,然而最新的研究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利用改进了的狩猎技术,早期人类似乎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使长毛猛犸和其他九种超过一吨的哺乳动物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这也造成了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树木和灌木无法重新长出。
杰克·威廉姆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将一次重要的生态事件(大型动物的消失)与环境后果的证据联系起来。”杰克·威廉姆斯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
(摘自2009年11月25日新华网,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开头一句中加点的“最新证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
B.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
C.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
D.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

下列对“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项研究是指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及沉积物中古花粉和炭尘进行的研究。
B.这项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
C.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刀耕火种频繁造成山林大火,造成了物种灾难性减少。
D.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因为当时山林大火频发,猛犸象等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树木和灌木消失而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猛犸象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
B.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比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早了2000多年。
C.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测量了沉积物中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的一种真菌的含量,推测出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
D.由于早期人类利用改进了狩猎技术,大量捕猎,使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赵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扬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3)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4)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5)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死寂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6)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7)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8)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的把玩到的一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9)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10)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11)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12)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13)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茹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本文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2)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

在第8段中找出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并各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主要的三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