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注]本文所说的“中国哲学”特指“中国古代哲学”。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卷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
E.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
D.中国艺术的理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景结情”,即以写景的诗句来结束全诗,请结合本文文意,简要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使用此种艺术技巧的原因及背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A我还不料,B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C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D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选出对此段中“中国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全体中国人。 |
B.指反动派,包括“所谓学者文人”。 |
C.“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
D.指凶残、下劣的反动派,也指那些落后、冷漠的一般人。 |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作者认为“缘由”是什么?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
B.“缘由”就是反动文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蒙蔽了广大人民群众。 |
C.“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拿起屠刀,残酷镇压,人们不敢反抗了。 |
D.“缘由”就是人们保持沉默,并在沉默中趋于灭亡,没有反抗的力量了。 |
横线上面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A.________ | B.________ | C._________ | D.__________ |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浊泪。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
B.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然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暗能量与宇宙
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左右。美国科学家里斯于2004年2月公布这一研究结果时,将其称为一个“好消息”。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里斯等科学家说,他们首次对宇宙中暗能量的持久性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测量,并得到上述结论。里斯等人的研究显示,暗能量的特性似乎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宇宙可能会永远膨胀下去,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会走向“大分裂”和“大坍塌”。
上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1998年,科学家施密特通过超新星观测到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用暗能量来解释这一现象。暗能量据认为可以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2003年7月23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瑞安·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宣称,发现宇宙暗能量存在的证据。观测还发现近73%的宇宙由暗能量组成,这种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使宇宙加速膨胀。
目前,关于暗能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观点认为,暗能量类似爱因斯坦曾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入能产生排斥力的“宇宙常数”,是一种从真空中弥漫出来的能量,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强度固定。但也有科学家提出,暗能量与一种变化的动态能量场相关,能量场导致目前宇宙加速膨胀。按照暗能量稳定存在的假设,宇宙将会永远加速膨胀下去。而如果暗能量本身不稳定,那么宇宙有可能迎来动荡的末日。比如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的排斥力超出爱因斯坦的预测,那么宇宙可能最终会走向“大分裂”,所有物质将在宇宙的急剧膨胀中被撕裂。还有科学家预言,如果暗能量是可变的,那么暗能量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由排斥变成将膨胀的宇宙往回拉,宇宙最后将在向心挤压下产生“大坍塌”。
里斯等人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寻找到42颗超新星,对它们进行观测,以研究宇宙在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膨胀速率。研究结果显示,暗能量似乎更接近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即使暗能量产生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里斯称,新观测结果使他们对爱因斯坦“宇宙常数”正确性的信心倍增。
科学家们指出,根据他们研究的新结果,即使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误的,最起码在今后300亿年中,暗能量的变化不会导致宇宙毁灭。不过他们也强调说,要想加深对暗能量的理解和确定宇宙的最终命运,尚需要进行更多的观测。下列对“宇宙膨胀”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认为暗能量的特性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必将导致宇宙永远膨胀下去。 |
B.埃德温·哈勃认为宇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不断地膨胀。 |
C.施密特认为宇宙加速膨胀是暗能量可以产生与地球引力相反的排斥力所致。 |
D.瑞安·斯克兰顿认为宇宙约有73%由暗能量组成,并且使宇宙加速膨胀。 |
从全文来看,下列不属于里斯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A.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 |
B.宇宙不会走向“大分裂”或“大坍塌”。 |
C.如果暗能量产生变化,速度也不会很快。 |
D.暗能量本身不稳定,宇宙有可能迎来动荡末日。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首次对宇宙暗能量的持久性进行测量,并最终确定宇宙还能再活300亿年。 |
B.如果物质在宇宙的急速膨胀中有的发生撕裂,那么宇宙最终会走向灭亡。 |
C.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是可变的,那么地球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 |
D.科学家强调说,只有细致的观察深入地研究,才能加强对暗能量的理解和确定宇宙的最终寿命。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喀纳斯的冬天
①坐在禾木河边的一块岩石上,我把帽檐上一层冻结的白霜抖掉。这时候我听见寂静的秋天在说话。
②均匀的蓝色布满天空。南边山际有几朵云。看不出是漂游呢,还是在消散。没有风,没有夏日的林鸟齐鸣,空气清新得像图瓦女人挤下的牛奶。
③和几片云一起点缀了天空的还有黑八哥,它们是村庄四季的守望者。在这白光泛滥的时节,多亏这些成群起落的黑精灵,向我指点了村庄的深度。偶尔也会有一只鹰从村庄上空掠过,它们似乎永远散漫,不关心大地,也不关心天空上的事情。然而这个村子每天要发生的事情,鹰再熟悉不过了。几匹马儿在路旁木桩的边上嚼着干草,睫毛上是厚厚的白霜,眼睛明亮温顺。另一些拉着雪爬犁穿过村子的马儿,在雪地上踩出这个村子里最响的声音,但很快就沉落到村庄的另一边去了。
④禾木河的水还在流淌,在浅滩或陡急处,水流冲破冰层,把一派生蓝翻卷出来,也把大地下面的温暖热腾腾地传向寒意料峭的村庄,顺带着也让河两岸光杆的禾木、灌木披霜挂白。
⑤山川没有语言和文字,可是它们创造了无数的表达。
⑥当我们人类的所有艺术还仅停留在平面上的时候,冬天正在这里铺陈它的万里画轴。冬所孕育的杰作也绝不仅仅是一面雪纸:春将在其上描绘色彩,夏将在其上大摆盛宴,而秋将在其上宣讲万物更始的意义。
⑦山外的人们想象喀纳斯会有七八个月毫无生机,可是我看见冰雪下面的草根从秋天就准备好了发芽,山杨枝条上不易察觉的芽苞也是秋天备好的。尽管山林在积雪下面发出隐秘模糊的鼾声,但留在林间的鸟儿们歌唱不休的生活依然如故。
⑧还有阳光,不会有别处的阳光比喀纳斯更灿烂和辉煌了。当它突然拨开云雾出现在天空,你无法注视天空,也无法注视雪野,那种炫目的光芒令人屏息。这时候,高处树木的影子印在雪地上,恰如浓浓的水墨画,看得人着迷。由于山势的起伏,由于峭壁、松林的颜色变幻,由于一些不知什么大型动物的足迹赫然割开了平静的雪野,这一张冬日的图景,我无法描述了。
⑨正是这冬日之盛为我们年年如期还回来一个完美如新的喀纳斯。
⑩进入这冰天雪地里,我们人类也许会感觉寒冷,而对大自然,这覆盖了世界的冰雪是多么温暖地拥围了它的睡眠,温润了它的春梦。
⑪或许说冬天正是自然的母亲,它在那里孕育其他的季节呢。
⑫在我自然的眼光看来,喀纳斯的时令之中,其实只有三个季节。冬天并不可以当做一个季节,冬天就是年。冬天是季节的母亲,春是它的媚子,夏是它的娇子,秋是它的赤子。这个孩子经历一个天年归于大地,归于冬的心中再一次孕育,来年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孩子,一张新的面孔。
⑬因而我说,那些花,那些叶子,那些溪水,都不是重复的,它们跟随了季节的生命而获得永恒的成长。
⑭当然,那些森林、山峦、大湖,它们跨越了季节,并以季节来丈量它们的生辰,由季节来灌注它们生命的能量,由季节重新将它们一年的容貌打扮一新。
⑮每一季节都是美的。四季之美正是永恒之美,它会如期到来,此即永恒;时令周而复始,此即永恒。
⑯我离开时,喀纳斯的深雪仍然酣然沉睡。没有什么可以惊扰一种造化的梦想。我知道,当新的一年在这天降之襁褓中孕育成熟,生命之流将奔涌而出,畅通无阻。本文主要写的是喀纳斯的冬天,可为什么要从秋天写起?
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在这白光泛滥的时节,多亏这些成群起落的黑精灵,向我指点了村庄的深度。
②冬天正在这里铺陈它的万里画轴。在作者眼里,喀纳斯冬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喀纳斯的时令之中,其实只有三个季节”,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地球新冰川期或因全球变暖推迟数千年
一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称,由于人类运动引起全球变暖,下一个冰川期会姗姗来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全面的研究。
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将扭转由地球轴心摇摆来定义的自然冷却循环。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400年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最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吉福德·米勒指出,那项研究表明北极气温在20世纪达到最高值,但当时尚不确定导致北极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自然变化进程。
米勒及同事又向前推算了北极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世纪全球气候突然变暖事实上打断了持续数千年的稳定的自然冷却循环。米勒说:“很显然,有关自然冷却循环被逆转的最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多。”据他介绍,研究人员制作的气候变化模型与有关沉积岩心、树木年轮等实地数据相吻合,米勒表示,最终地球会再次陷入自然循环的冰川期模式,但可能要比预期“迟到”数千年。
为精确估算出北极过去的温度,米勒的研究小组调查分析了北极河湖沉淀物和之前的冰川期冰芯和树木年轮数据。他们还根据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的数据制作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电脑模型。米勒和同事发现,地球倾斜发生的摇摆使得北极温度在自然冷却周期以每千年0.36华氏度的速度下降。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全面压抑了这种自然的逐渐冷却,使北极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升高约2.5华氏度。根据最新研究显示,在过去2000年里,在温度最高的五个十年里,有四次出现在1950年以后。
据专家介绍,气候变更对北极的影响尤其大,北极气温上升的速度超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这是因为北极温度主要受到夏季海冰和永冻土融化的冲击。北极在夏季融化的海冰量曾在2007年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可能会在2030年前全体融化。若没有大量浮冰将阳光折射到大气的话,这些光线会被接收到北极海洋,从而加速该地区的变暖趋势。
与此同时,融化的永冻土已开始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二氧化碳和甲烷是两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本来沉积在北极地下,温度上升令其释放出来。米勒说:“很显然,气温升高会在将来有继续加强的趋势。这将对北极发生直接的冲击。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冰川一旦融化,海平面就会上升——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布雷特·哈特也以为,北极气温升高不断增强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直至夏季海冰全体消散,而且,短期内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扭转这种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应当采用任何举动” 。下列对“有关北极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项最新研究涉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进程两个方面,是目前人类对北极气候变化的研究中最全面的一次研究。 |
B.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对过去400年的北极气温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气温在20世纪达到最高值。 |
C.人类活动使北极地区的气温升高,自然冷却循环使北极地区的气温下降,但二者不足以相互抵消以维持平衡。 |
D.人类活动逆转了地球轴心摇摆导致的自然冷却循环,使本应该下降的北极气温升高,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E.北极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北极永冻土和海冰的融化。
F.最新研究表明,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处于近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且该地区的气温升高将呈现出一种加速趋势。
G.温室气体排放、北极永冻土融化、北极夏季海冰的减少,都有可能加速北极气温的升高。
H.人类活动不断产生温室气体,逆转自然变化进程,有可能导致海水水位升高这一全球性问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I.由最新研究的结果可推知,进入20世纪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升温效应压制了自然冷却循环的降温作用。
J.全球气温加速变化即便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北极气温升高的状况也难以迅速随之改变。
K.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它可以推迟可怕的冰川期的到来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L.人们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可以使北极气温的升高速度变缓,从而减轻对北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