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6分)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
信息:专家指出,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增的大量城镇人口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材料二  W省委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籍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材料一中的图(含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1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W省委的做法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2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法治政府的内涵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微博(MicroBlog)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用户通过网络、短信或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短消息,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生人明星”和“网络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说明 ( )

A.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
B.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C.文化决定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旧的传媒方式正日渐被新的传媒方式所代替

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朝李静山这首《节令门·端阳》说明 ( )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安徽省某中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有喷泉、假山、长廊、桃李园等,是“花园式学校”。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该校的做法说明( )
①校园文化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②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④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A.④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历史与现实总有一些相似之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获得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下一阶段我们应该( )
①保护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发展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突出位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