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讲,恩格尔系数高于60%为绝对贫困,60%-50%为温饱型,50%-40%为小康型,40%-30%为富裕型。
(1)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试分析从2000年到2012年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2013年5月12日,河南省某市政府在向人代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2)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知识,说明该市确立上述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文艺妙语摘录: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有生命力;文艺不能一味追求利润,不要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防止千篇一律,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紧紧牵住文化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妙语摘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文化体制改革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年份 |
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 |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
占我国税收总额的比重 |
占全国工业的专利申请比重 |
占全国工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比重 |
2010年 |
10% |
31% |
44% |
43% |
54% |
2013年 |
14% |
34% |
47.4% |
40% |
48% |
注: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我国500强企业80%以上,我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基本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材料二:S省政府通过《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投资决策权,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快整合重组步伐搞活一批混合所有制度企业。
材料三:M国有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各机构各司其职;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大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岗位业绩优的职工队伍;对企业关键岗位管理者、业务骨干、核心技术人员等,以货币、股权、知识产权等形式入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S省政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举措加以分析说明。
(3)结合材料三,从经济学角度概括该企业的成功经验。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意见》提出,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畴,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这轮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方向会给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机会,可能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大型城市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有明显增加,对提高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巨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道路、地铁、学校、医院等方面投资机会增加,也会给中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户籍制度改革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从影响消费的因素的角度,谈谈户籍制度改革对提高国内消费的重要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全新的概念,这意味着我国将实现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国家治理”强调让民主融入“治理”,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只有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才能真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砖和重要支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2014年6月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联系材料一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说明公民应怎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说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收入分配结构,这种结构要比我国目前的“金字塔型”稳定得多。
材料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1)用经济常识的知识,分析中央决心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