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第三共和国宪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容。这种包容令这部宪法成为法国寿命最长的宪法,共和主义在实施这部宪法的过程中深入法国人心。虽然第三共和国宪法没有逻辑 严密的理论叙述和制度上的设计,但是它所彰显的协商民主和求同存异的精神为第三共和国历届政府的施政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法国宪政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发展成熟。 ……从街垒到议会,1875年宪法的制定是在斗争与妥协中产生的,同时它给了法国人一个政治色彩不浓、人民能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1875年宪法使得法国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实现了共和国的繁荣,法国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尽管第三共和国最终还是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衰落,但是1875年宪法的历史作用是目前任何 一部法国宪法所无法取代的,它吸收了托克维尔的民主精神和政治理念,在宪政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能从法国的民情出发,真正将因“革命”而“分裂”的法国重新统一了起来。
——贾程秀男《论托克维尔民主思想对法国近代宪政建设的影响》
材料二 本来《临时约法》草案在拟定时,采用的是总统制,但是到1912年2月7曰参议院 开始审议《临时约法》草案时,却改为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对此,参与立法的当事人直隶省参议员谷钟秀说:“各省联合之始,实有类于美利坚十三州联合,因其自然之势,宜建为联邦国家,故采美之总统制。自临时政府成立后,感于南北统一之必要,宜建为单一国家,如法兰西之集权政府,故采法之内阁制。”……正是因为总统人选发生变化,参议院才猝然决定在约法中增设国务总理一职,企望通过这一变动,建立起所谓的责任内阁制。单从制度层面来讲,总统制与责任内阁制各有长短,很难说孰优孰劣。民国初年的政治精英们无论作哪一种选择,都有可能使国家成功地走上宪政之路。但是前提是不违背基本的宪政原理,政体制度必须体现多元的政治利益格局。
——任运通《宋教仁与民初制宪的政体选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法国宪政形成演变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法之内阁制”的主要原因。与 材料一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材料四: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你认为材料三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 英国宪法常被人们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的基本制度与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 而是分别由很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惯例与判例加以规定……因此, 英国宪法被称为“不成文宪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法制史》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现实的政治原则, 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山东人民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中国)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真实实践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宪法的特点、地位, 并举例说明之。
(2)材料二认为, 美国宪法“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现实的政治原则。”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根据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经济与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 那么今天, 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与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与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 他们用英镑、先令与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 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 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1)据材料一、二, 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2)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说一说你的理解。关于甘地一生的评论, 说法不一, 评论他的关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