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 A.摆脱美国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统一 |
| C.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 D.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
197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意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
| B.为打破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营造舆论 |
| C.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
| D.国家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
“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下列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 B.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 D.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
工业革命不仅为美国崛起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还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外部环境,这使美国崛起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这里强调的美国崛起的“国际化的外部环境”是指
| A.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开始建立联系 |
| B.美国独立后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
|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不断发展 |
| D.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 |
19世纪世界强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分析下表,美国超过英国的原因是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
| 时间 |
1750年 |
180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880年 |
1900年 |
| 英国 |
9% |
2% |
5% |
19% |
29% |
15% |
| 美国 |
1% |
8% |
4% |
2% |
17% |
26%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人说工业革命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