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
|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
外文部最近公布的外文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图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
| 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
|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
【加试题】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曾希望英王劝止日本割台。但英政府称:“君主接见外国使节,不符合一般外交惯例,也不符合英国宫廷习惯。”据此你认为这次外交失败的实际原因是()
| A.英国女王统而不治 | B.英国默许日本对华侵略 |
| C.不符合国际惯例 | D.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常识 |
【加试题】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
【加试题】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 C.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 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
【加试题】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
|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
|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
|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