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举两例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失业率(%)
3.2
8.9
16
24
25.2
22
20.3
17
14.3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

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世纪中期)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即占到了中国的便宜,但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主要内容是: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 根据百度资料整理
材料二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的美国和世界》
材料三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同样我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早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0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政策及其表现,说明到19世纪末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对美国带有“友好和感谢的心情”?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建国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导致这种政策调整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两国关系变化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在获得政权以后,有人曾希望我能成为华盛顿。话是不难说的,而且显然,那样轻易说这种话的人是由于不了解时、地、人和事。如果我在美国,我也会愿意做一个华盛顿,可是不会有多大成就;因为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能不那样做。不过,如果他是在法国,处于内部分裂和敌人入侵的情况下,我不相信他会成为他在美国那样的人,他要是那样,那么他不过是一个蠢人,并且只会使巨大的灾难继续下去而已。就我而言,我只能做一个加冕的华盛顿。
——1815年11月29—30日拿破仑与拉斯卡斯的谈话,《拿破仑书信集》
材料三 华盛顿异人也,其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徐继畬《瀛环志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认为他只能当一个加冕的华盛顿的原因。
(3)材料三中“提三尺剑,开疆万里”具体指什么?请举两例说明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材料中“创为推举之法”是指什么?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心情?(11分)
(4)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作了哪些努力?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注意,仅仅对问题作“是”、“否”式的判断是不给分的,应当解释或论证你的判断。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就有了哪两个显著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5)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