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
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宛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 B.闭关锁国 | C.禁止走私 | D.抑商、海禁 |
宋代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请你为书选一个合适的书名()
A.《长安城的落日》 | B.《汴河两岸》 |
C.《坊墙倒塌以后》 |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
A.张骞一行出使西域时的情形 |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
D.长安城商业繁荣,各地商人来来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