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玫瑰开花的时候
〔智利〕佩德罗•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了许多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去,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羡。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当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囔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都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彤彤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如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行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女人的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的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的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的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却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如此这般地、一旦被人摘下,也就永远地凋零了。
“至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采摘的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处算作花萼,又从何处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四个女人就是四朵玫瑰花,他们代表着老人身上的各种缺点,老人是个能够自我批评的谦虚的人。 |
B.“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彤彤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这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一样,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 |
C.老园丁对玫瑰花的热爱超出了通常的表现,他因此招来自私、讨人厌的名声,可他对于这些满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愿意为呵护这些生命付出一切代价。 |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
E.小说构思奇特,简要地交代之后就转入对故事的叙述,因此,成为小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令人感喟的主旨:对生命的讴歌和对呵护生命的美好心灵的赞颂。小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这篇哲理小说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一开始涅赫柳多夫要同马斯洛娃结婚的想法坚定吗?作品中有哪些体现? (《复活》 )
发展中的英国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开放是其主要特征。从城到市的发展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简·德·瓦莉认为英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中世纪是城镇的葫芽阶段,城镇以军事、行政或宗教功能为主;1500~1800年是城镇巩固阶段,其特点是从传统的政治、宗教功能转向经济功能;到18世纪晚期开始形成现代城市体系,经济、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的界定、规模、重要性也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而变化。小城镇的概念也不例外。中世纪的小城镇。人口多不会超过2000人,但在城镇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起着市场、行政或宗教等各种作用。到18世纪初,2500人以下的城镇都算小镇,全英国大约有930个这样的小镇;19世纪,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城镇属于小城镇范围;而今天,l0万人以下的就是小城镇了。可见,小城镇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18世纪是一个人口日益城镇化的时期,人口不仅向太城市迁移.也向小城镇聚集。工业革命开始后,小城镇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是小城镇人口普遍有所增长,一是小城镇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由于工业化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启动.原来农业繁荣兴旺的东南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荒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工业成长起来.这就对城镇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人口增长而言,约克夏小镇是东盎格利亚小镇的两倍.米德兰北部小城镇的发展要比西南和东南部快得多。随后40年,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比小城镇快7秘倍,英国进入城镇化时代。即使如此,在1851卑的统计中发现,3300人以下的小城镇仍然有368个,占小城镇居民总数的46.7%,几乎是小城镇人口的半壁江山。
仅从数量上看,英国城镇数变化不大,到实现城市化的1851年,英国仍然有着923个小城镇。虽然有的小城镇迅速发展,进入7大城市的行列,使小城镇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在同时.一些原先的定居点或乡村逐渐变成小镇,小城镇数量又有所增长。所以,小城镇数量与规模一直保持着大致相当的水平。
(选编自《学习与探索》)对城市的特征和功能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地域的变迁,城镇的界定、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 |
B.衡量一个城市的大小和发达程度,主要看它的人口数量。 |
C.现代城市是工业发展的产物,但同时又兼负着文化的功能。 |
D.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
对“小城镇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就人口数量而言,不同历史时期对小城镇的评判标准各有不同。 |
B.就小城镇的数量而言,它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还将持续增长的过程。 |
C.就发挥的作用而言,小城镇也经历了由军事、行政或宗教功能为主向经济文化功能为主的转变。 |
D.就发展阶段而言,小城镇经历了萌芽、巩固和开始形成现代城市体系的不同时期。 |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荒凉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大发展。 |
B.中世纪的城镇更多地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
C.在英国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大城市发展的速度比小城镇快。 |
D.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城市的开放性会愈来愈增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阑尾并不多余
阑尾一向被视为多余乃至有害的东西。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阑尾,也许生活质量会更好些。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却颠覆了这种流行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和免疫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阑尾能产生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
阑尾的功能似乎与栖息于人体消化道内数量巨大的细菌相关。在人类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人体的细胞,其中大部分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但是,肠道内的细菌有时会死亡或被清除。一些疾病,如霍乱、阿米巴痢疾,则会把肠道内的有益细菌清除掉。在这种情况下,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能重启在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论文的作者之一,杜克大学的外科教授比尔·帕克认为,阑尾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安全屋。阑尾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它作为大肠的死胡同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这些都可以说明阑尾是一个安全的备份盘。从形状上看,阑尾像一个蠕虫似的器官;实际上,它是一个细菌加工厂,培养着对人有益的细菌。
但是阑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因为它培养细菌的方式有些特别。比如,如果一个人因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道内的细菌群死亡,阑尾会利用从其他人那里收集来的细菌,轻而易举地重启培养这些细菌。当然,阑尾采集他人的细菌是通过种种接触食物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聚餐时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阑尾就会把其他人的细菌收集到自己的麾下,贮藏起来。但是,在疾病流行之时,如霍乱影响到某个地区,阑尾就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培养出细菌。即使这样,阑尾在某个时候也派得上用场。
阑尾当然有负面作用,比如发炎。不过在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在不太卫生的地区,人体免疫系统包括阑尾,会对许多细菌产生适应,不把它们当作外来敌人对待。因而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阑尾发炎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也有可能致人死命。
一些科学家对杜克大学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扁桃腺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科学家早就认识到阑尾并不多余。它属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黏膜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免疫作用。所以,在杜克大学的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临床医生对切除有炎症的阑尾持保留意见,除非是急性炎症,非切不可,一般情况以保留为宜。下列关于“备份盘”和“加工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阑尾就像一个“备份盘”,是因为它能重启因疾病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 |
B.阑尾贮存了各种各样的细菌,且处在正常的食物流以下,作为“备份盘”,很安全。 |
C.形状像蠕虫似的阑尾,能培养对人有益的细菌,就像一个细菌加工厂。 |
D.在疾病流行之时,阑尾不能培养出细菌,所以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菌加工厂。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身体中的细菌对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消化食物。 |
B.阑尾通过共用餐具或不清洗手便进餐等接触食物的方式采集并贮藏他人的细菌。 |
C.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许多细菌有适应能力,所以在不太卫生的发展中国家,阑尾炎的发病率是非常低的。 |
D.在急性阑尾炎发作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摘除阑尾,则可致人死命。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霍乱、阿米巴痢疾等一些流行性疾病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紊乱特别是阑尾炎症发作的真正元凶。 |
B.扁桃腺也有可能像阑尾一样,在它有炎症的时候,并不是非切不可。 |
C.有时脏一点反而能增强人的体质,过于讲究卫生能引起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诱发炎症,包括阑尾炎。 |
D.杜克大学的研究成果让人们认识到,保留阑尾、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将会大大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桥
符浩勇
下了半把月连阴雨的天终于晴了。这对老奎爹来说很重要。
雨是夜里停的。他清晨醒来时,就没有听到雨声,起身出门一瞧,空漠的天上,晃着离离的亮光。
天晴了,老奎爹就可以做他决计要做的事了。其实,他要做的事再也普通不过,是要到李上村村主任李大个子家去。他蛮可以像往常一样,有事捎个信就行了,大可不必走一趟。但这一次他是非去不可的。谁也不知道十天前的一个夜里,李大个子来过他孤寂的家。
那夜,连阴雨仍在飘洒着,凉气袭人。
他躲在床上,刚迷糊一下就合眼了,灯还在摇曳地亮着,是一阵敲门声惊动的狗吠唤起他的。
他起身拘谨地打开门,进来了一个年近四旬的陌生人。那人身上披着雨衣,衣襟都湿了,刘海上还淌着水。
“你找谁?”他怯怯地问。
“大爹,就找您呀。”陌生人脱下雨衣,将拎着的两瓶山兰老酒和一罐饼干放到一张小桌上,“大爹,我是给您拜早年来了,我姓李,是李上村的,大伙都叫我李大个子,李上村的村主任……这些年,对您老关心不够,像大爹您这样的……早该进敬老院了。”
他有点儿措手不及,茫然地摆摆手:“不,不……”却不知说什么好。
李大个子还说,他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大伙选他当村主任,是对他的信任,请老奎爹多多支持帮助他,还问了许多起居生计的事,末了,留下话:有空到家里去坐坐。
他一直愣愣地听着,不让座,不倒水,连一句客套的感激话也说不出,待到人家一走,他又悔得要死……一连几夜,他都没有睡好。
洗漱妥当,老奎爹匆匆吃了昨夜剩下的一碗稀饭,就出门上路了。
老奎爹也曾当过村领导,那时还叫大队,他领着大伙摔了八瓣子汗水,工分簿上画满红杠,可一年到头,分红却掏不出一把钱。包产后,他就不当干部了,分到的田地给邻着田地的人家耕种,年年季季不少他糊口的食粮,但始终没人来串门,他寂寞不过,就找人家去,但大伙都是支支吾吾的,仿佛有什么脱不开身,他们都为生计忙着哩。再后来,他听说只几年工夫不少人家就在信用社立了户头,他就自省起自己当村干部时的蛮干,心里就隐隐有了一种失落,总觉得欠了人家什么似的,这辈子恐怕是还不清了。渐渐的,他秉执着一副宁可被人欠也不可欠人的心肠……
而今,村主任李大个子来了,他怎么会记起自己呢?还嘱自己有空到他家坐坐去,这正好是一个回报的机会,可是,连阴雨连绵不歇……李上村还隔着三里路,这对他一个六十出头的孤寡老人来说,也不近了。
太阳升上来了,阳光斜斜地照在老奎爹的身上,投下一个长长的身影,他脚步虽然蹒跚,倒也有神,泥土路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老奎爹的身影缩短一半的时候,李上村就展现在眼前了。村边,有一条蜿蜒的水渠,水渠外铺架四条木料捆扎的小桥。老奎爹见到木桥,就想起了李大个子的留话:走过小木桥,一问就知道他的家。
老奎爹定神望了望村里被椰树掩映着的人家,又抖了抖精神,添紧脚步踏上桥去,只几步,小桥的木料吱呀响起,他心里一慌,眼一黑,桥断了……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下晌,日光西斜时分,一个在水渠边放牛的顽童,看见小桥断了,才发现水中浮着一个人,就惊叫着跑去找人……
李大个子赶来的时候,老奎爹的身子已经僵硬了。谁也不知道,老奎爹死在那里的原因。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叹息:那桥许多年不修整了;还有人怨天:连阴雨下得太久了,木料也给浇烂了……
李大个子若有所思,好一晌才说:天晴了,这桥要重新修整……文中关于“连阴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农村状况。
老奎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试作简要分析。
小说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张飞是如何吓死曹操一方的夏侯杰的?刘备又为何说他“勇则勇矣,惜失于计较”?请简要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