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 B.王的出现 | C.早期国家诞生 | D.世袭制的确立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 B.因时进行变革 |
C.加强思想控制 | D.强化专制统治 |
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 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
A.互为表里 | B.互为因果 | C.互相矛盾 | D.相互统一 |
促成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A.阶级利益的共同性 | B.主要斗争对象的一致性 |
C.革命目的的共同性 | D.合作方式的灵活性 |
右图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
B.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
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
D.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