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并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对比
石油 |
天然气 |
煤碳 |
核能 |
水电 |
|
中国 |
19.3 |
3.7 |
69.4 |
0.8 |
6.5 |
美国 |
38.5 |
26.1 |
24.6 |
8.4 |
2.5 |
英国 |
37.2 |
39.9 |
16.7 |
5.6 |
0.5 |
日本 |
43.7 |
16.6 |
25.4 |
11.2 |
3.1 |
世界平均 |
38.4 |
24.1 |
29.2 |
5.5 |
6.4 |
注:①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②2010年从海外进口原油2.4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54.5%。
材料二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
材料三近10余年来,在市场旺盛需求及各国政府扶持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2011年起,光伏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标杆无锡尚德宣布破产,太阳能的发展未来遭遇质疑。2013年年初,我国发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表明了对太阳能产业的坚定支持。人们相信,渡过了当前的困难期,我国光伏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释我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的观点,解析我国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问题上的立场。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实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滞,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城市贫民窟(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犯罪率和吸毒盛行的穷人避难所)等社会问题。
(1)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推进城镇化。
读图。根据词云图的生成原理,词语出现频率越高、显示规格越突出、离图中心越近。公众借助高频词云图,可以数据化地了解2013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委员们在提案中关注的话题。
(2)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说明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201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我到欧洲去访问,对方担心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跟他们讲中国的城镇化前景,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觉得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有合作的机会。如果只跟他们讲产业,讲中国要加快哪些产业的发展、提高哪些产业的层次,他们就觉得是在与他们竞争,甚至会琢磨怎么搞反倾销来限制我们。
(4)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应怎样打消欧洲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并说明这样做的政治意义。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 年主要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52万亿元,增速为7.8%,已达到并略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7.5%的增长预期目标。可谓“国家年报”。
注: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把O.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
材料三某地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的三次”浪潮”。(8分)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
某校高三同学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近年来,“最美现象”不断涌现,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以自已腿换别人命的“最美女孩”刁娜、因救学生而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忍巨痛仍救乘客的“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现象”让人们感召了道德的力量,为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极大的榜样引领作用。(1)运用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阐述“最美现象”的价值所在。
(2)据材料,从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角度,说明“最美现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材料一图表一和图表二
注:目前,美国城镇化率超过82%,德国城镇化率高达96%。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1)依据图表一,选出图表二中反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比率变化趋势的折线是,并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