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 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
|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时间检验而具有恒久意义,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巩固了帝国秩序,罗马帝国辉煌一时 |
| B.强调公平、正义、规范 |
| C.资产阶级利用它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 D.根本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
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 B.西汉郡国并行制 |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军机处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 B.秦朝C.汉代 D.明清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
| B.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是独主的重要体现 |
|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
|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
汉代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 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深刻揭示了吴国灭亡的根源 |
| B.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
| C.材料不可信,吴人不可能衣豹裘、狐裘 |
| D.有助于研究古代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