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春播的田野上,夫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产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1859年,洪仁玕提出由私人集资筹建“书信馆”,并用火车运送邮件,“以通各色家信”。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大力发展近代事业 |
B.洋务派致力于“自强”“求富” |
C.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D.太平天国提出进步的改革方案 |
俄国一外交官谈到:“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这一乱事”是指()
A.虎门销烟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A.“天朝上国”思想依然浓厚 | B.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时期 |
C.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 | D.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 |
针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认为:“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