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
B.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
C.存在于1949—1953年 |
D.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 B.政治体制改革 |
C.文化制度改革 | D.福利制度改革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乎提高 |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
D.民用工业发展迅速 |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
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