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 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
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
| C.反映农民的理想追求 |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②团结一心的精神③敢于造反的精神④抵御外辱的精神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
|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
| B.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 |
| 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
|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
下图中的“童谣”,应出现于
| A.大革命时期 |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