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由材料可知
| A.宋代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
| 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 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
| 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 |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A 荀子 B 朱熹 C 王阳明 D 王夫之
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
|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
|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
|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 C.“制天命而用之” |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