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物产,……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然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
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
有位学者感叹:竟然有儒者固守旧说,不了解社会变化,仍将工商业看成末流,并有压抑工商业的主张。他认为工业原本就受到古代圣王肯定,商业又能帮助生产者流通物品,二者都是根本。他这种思想主要针对
A.战国,战乱频仍,经济倒退,才会提倡工商以改善民生 |
B.魏晋,庄园经济妨碍商业活动,有识之士提出改善意见 |
C.隋唐,胡商络绎来华,垄断市场,激起民间的反商情结 |
D.明清,工商业虽然发达,仍有士人对工商业者怀有成见 |
中国古代的某一宗教,其经典不少是学习、模仿,甚至借用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而成。《玉清经本地品》就是一例,如: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第一戒,不得违弃父母师长,反逆不孝;第二戒,戒杀生。这个例子反映了
A.反映古代中国各种思想的融合 | B.佛教取道教经典为本,增添儒家观念 |
C.道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佛教观念 | D.佛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道教观念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西汉七国之乱 | B.中唐安史之乱 |
C.北宋靖康之耻 | D.明末清军入关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是
A.三国以来, 中印双方来往频繁, 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
B.西晋末年, 华北居民大量南徙, 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
C.南北朝时, 南北往来频繁, 游牧民族免疫力弱, 感染者众 |
D.北朝之时, 胡族入居中原, 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东汉 | B.东晋 | C.北周 | D.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