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
“经济”一词于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古文中的解释是以“经世济世”“经纶济世”“经世济民”为主要含义的。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刀耕火种是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B.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封闭性 |
C.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农田的工具水排 |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B. |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C. |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D. |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下列哪一举措使美国宪法长期保持活力,使之成为“活的宪法”
A.参加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 B.宪法吸收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
C.麦迪逊具有丰富的知识 | D.具有正当的修宪程序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B.游牧民族农业化 |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
下列表述符合16世纪中后期时代特征的是
A.农耕文明的停止与工业文明的兴起 |
B.民族危机的深重与瓜分狂潮的掀起 |
C.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 |
D.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