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提供了翔实的佐证。皇会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
②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天津不仅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五方杂处,“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而且还是一个既沿海,又有运河的港口城市,“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这里,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相对天津人来说,妈祖是一位外来的神明,但传入津门后很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妈祖文化在天津扎根,内在的感情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千百年以前,天津曾是退海之地,历史的遗存从情感上使天津人对海洋情有独钟;二是移民城市所特有的环境,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构建一种共同的信仰;三是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好符合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因此传入天津的妈祖文化,形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并创立了天津独有的皇会民俗。
③皇会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形成的。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长期面对汹涌无情的大海,本能地急需寻求一种安全、佑护和寄托,同时,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团聚、对幸福的愿景等等全部情感都依附于对皇会活动的参与。而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广大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便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维系着人们对家园的感情,经过长期感化的结果,即是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此外,人们还充分利用皇会,把她当作情感的黏合剂,借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因而,皇会的歌舞升平是如此美妙动人。
④皇会全面推崇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将妈祖文化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无论从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还是皇会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特别是皇会民俗中就有将天后的神像用黄轿抬至象征她娘家的天津闽粤会馆,这一被天津人称为“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一次次宣传了孝顺美德。且皇会的每一个表演内容几乎都是以一个美好的民间典故为依托,把自己对生活的愿望编演成一个个寓意美好的故事,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正是因为皇会所具有的这种内涵丰富深刻的寓意赋予了她不衰的艺术魅力。
下列对于“皇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会是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人们只有积极参与皇会活动,才能在妈祖的保佑下,获得安定、祥和、圆满。
C.皇会的形成是基于民众需要,人们借她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
D.皇会中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以及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生活,向往幸福,这种心理,是天津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
B.妈祖文化是天津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妈祖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珍爱生命,热爱家庭,憧憬幸福的心灵依祜。
C.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天津,传入津门后很快取代了本土文化,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
D.皇会的表演内容几乎表现的都是民众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这能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比如,“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宣传的就是中华民族孝顺的美德。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天津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这是妈祖文化传到天津后能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的一个原因。
B.妈祖文化,是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她把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
C.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D.妈祖文化信仰是天津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她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天津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需要构建一种共同信仰。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芦 苇
孙 犁
日本兵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苇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下白布西式衬衣而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草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惨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1941年) (略有改动)
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述“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要求,赏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技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草,什么表示也没有。”这句话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犁的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是意味隽永,颇耐咀嚼。结合作品,探究
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但为什么以“芦苇”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高考成绩查询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①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②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亲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为了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③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④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而是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⑤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⑥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⑦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⑧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⑨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1)结合4、5两段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作者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
(2)文中第5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
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30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患疟疾可以抑制肺癌生长、转移
广州科学家最早关注到的是疟疾发病率跟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反比的关系。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20多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疟疾发生越严重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反之亦然。他们决定在小鼠身上做实验,以证明疟疾发生对肺癌是否有抑制作用。他们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小鼠只打入肺癌细胞,另外一组同时打入疟原虫和肺癌细胞,然后进行观察。
经过5年的反复多批实验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没有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迅速,很快发生转移和死亡;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寿命显著延长,其中约有10%的小鼠肿瘤全部消退。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当小鼠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用手术摘除肿瘤病灶,然后将手术后的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疟原虫,另一组不接种疟原虫,结果显示,接种疟原虫小鼠的寿命显著比没有接种疟原虫的小鼠的寿命长。这提示,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细胞也受到疟原虫感染的抑制。显然,疟原虫感染(疟疾)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肺癌的生长和转移,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疟原虫感染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免疫学机理研究。他们发现,疟原虫感染激活了小鼠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诱导产生了大量的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而IFN-γ和TNF-α对肿瘤就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疟原虫感染还使小鼠机体内一种叫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疟疾可诱导机体产生肿瘤局部及全身系统性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能使大约10%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并能长期保存有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记忆。
总之,疟疾可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现在的研究还只是在实验室阶段,还不能马上应用到临床肺癌病人的治疗。不过,肿瘤的实验研究不像艾滋病研究那样需要猴模型等大动物模型,只要在小鼠模型实验成功,就可能申请临床试验。
这项研究有着积极的应用前景。良性疟疾可能用于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能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新型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研究还发现,疟原虫感染与肺癌DNA疫苗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在研发治疗性肺癌疫苗。主要是把肿瘤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疟原虫的基因组里,同时利用基因敲除法,敲除疟原虫的毒性基因,希望能够制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性肺癌疫苗。疫苗制成的时间表尚不能确定。
下面对小鼠进行疟原虫感染抑制肺癌生长、转移研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肿瘤的实验研究不用像艾滋病那样需要大动物模型,只要研究小鼠模型,就可能申请临床试验。
B.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寿命显著延长,其中小鼠约有10%的肿瘤全部消退。
C.经过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在机体内会产生一种叫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
D.用手术摘除肿瘤病灶,然后将手术后的小鼠分为两组,接种疟原虫小鼠的寿命显著比没有接种的小鼠的寿命长。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疟疾发病率不高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
B.对小鼠的研究相当成功,但现在的研究还处在实验阶段,不能马上应用到人类环境中的临床肺癌病人的有效治疗上。
C.实验研究表明,感染疟原虫可以用于对人类肺癌的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携带肿瘤抗原的新载体用于开发肺癌疫苗。
D.研究人员研发治疗性肺癌疫苗的主要方法是把肿瘤抗原的基因克隆到疟原虫的基因组里,制成有效的肺癌疫苗。

下面关于疟疾抑制肺癌的生长、转移的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激活天然免疫,诱导产生抑制肿瘤的细胞因子。
B.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长期保存对此的记忆。
C.治疗艾滋病。
D.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

聚合水事件
方舟子
1962年,苏联科学家费德亚金报告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几天后,他把毛细管内的水分取出加以研究,发现其密度比普通水大了大约40%,在100摄氏度时不沸腾,在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而且像凡士林一样粘。他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水形态,称之为异常水。他们认为异常水是水的聚合形态。
异常水的发现,引起了英国科学家的兴趣。一些英国科学家重复了实验,结果全都证实了苏联科学家的发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甚至宣布聚合水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化学发现”。
美国科学家也很快跟进。1968年,马里兰大学的里平科特等人在《科学》杂志报告说,他们用光谱法研究异常水,得到的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他们确认异常水的确是水的聚合形态,命名为聚合水。
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美国太空物理学家认为金星上的水很可能就是聚合水,他同时担心,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更实际一点的科学家则设想,聚合水既然像凡士林一样粘,而且100摄氏度不沸、零下40摄氏度才凝固,岂不是最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只可惜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制备,量极少(以毫克计),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实用了。
但是,对聚合水的研究热传到美国后不久,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也开始了。196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制造出来的聚合水含有硼、硅、钠等杂质,认为聚合水其实是一种受污染的水。苏联科学家用质谱仪检测聚合水样品,发现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反而含有脂质等杂质。另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聚合水中含有乳酸钠,这是汗液的成分。
用多种检测方法都证实了所谓聚合水连水分都很少,它其实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二氧化硅是石英毛细管的成分,胶态二氧化硅是在拉毛细管受热处理时产生的,而杂质可能是从几种途径进入的:例如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在操作时实验员的汗液跑进了毛细管等等。
聚合水的存在其实违背了热力学定律,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1973年,德尔亚津在众多证据面前也承认聚合水不存在,而是污染水。
关于人们对“聚合水”初期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聚合水”是通过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而获得的。
B.“聚合水”像凡士林一样,密度比普通水大40%左右,100摄氏度时不沸腾,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并且有粘性。
C.某些科学家担心,“聚合水”若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
D.“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来制备,所得到的数量极小,只能以毫克来计算,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实用性。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的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含有硼、硅、钠、脂质等杂质,是受污染的水。
B.聚合水中进入杂质,是由于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
C.所谓的聚合水,主要成分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其中的水分很少。
D.石英毛细管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在将石英拉制成毛细管时,二氧化硅受热会变成胶态。

下面是 “聚合水事件”在科学研究方面给人的启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要遵循科学定律、科学理论。
B.科学研究要严谨认真,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C.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要有质疑精神。
D.聚合水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