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巍,字伯谦,海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已迁大理卿,巍言:“东南倭患方剧,参赞、巡抚俱论罪,褒善独幸免,又夤缘美迁,请并吏部罚治。”帝怒,停选司俸,还褒善故官。巍既忤吏部,遂出为山西佥事。已,迁参议,分守宣府。寇入犯,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赉银币。寻为阳和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逾年,以养母归。归二年,召起巡抚陕西。增补屯戍军伍,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隆庆初,进右副都御史,移抚山西。所部驿递银岁征五十四万,巍请减四之一。修筑沿边城堡,檄散大盗李九经党。复乞养母去。
神宗立,起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年,改吏部,进左,又以终养归。母年逾百岁卒。十年,起南京户部尚书,旋召为工部尚书。有诏营建行宫,巍争之,乃止。明年,改户部,迁吏部尚书。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祖制由此变。至是,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有时望,然年耄骫骳,多听其指挥。御史丁此吕论科场事,时行及余有丁、许国辈皆恶之。巍论谪此吕,为御史江东之、李植等所攻,与时行俱乞罢。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当居正初败,言路张甚,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诸大臣惧见攻,政府与铨部阴相倚以制言路。先是,九年京察,张居正令吏部尽除异己者。十五年,复当大计,都御史辛自修欲大有所澄汰,巍徇政府指持之。出身进士者,贬黜仅三十三人,而翰林、吏部、给事、御史无一焉。贤否混淆,群情失望。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巍率同列请以秋日御殿。至十月,巍等复请。帝不悦,责以沽名。
巍初历中外,甚有声。及秉铨,素望大损。然有清操,性长厚。明年,以年几八十,屡疏乞归。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归十五年,年九十二而卒。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进知县除:任命
B.又夤缘美迁夤缘:攀附权贵,向上巴结
C.六部分天下事莅:监视
D.给廪隶如故事故事:旧例

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偕副将马芳击斩部长可怪也欤
B.清还屯地夺于藩府者蚓无爪牙
C.巍争之,止今君亡赵走燕
D.帝不悦,责沽名阙秦利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巍在任职期间几次因为奉养母亲而辞官回家,母亲年满百岁去世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
B.杨巍曾担任吏部尚书,虽然按明制六部应该分别掌管天下之事,但自张居正起六部权力尽归内阁。
C.杨巍虽然曾因沽名钓誉被皇上责备,但在他年近八十告老还乡后,皇帝仍下诏给予他规定的待遇。
D.杨巍走上仕途后,任职经历复杂,声名一直不错,但他在任吏部尚书后,名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
[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百金赢:背着。
B.岁又大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C.禄养既不逮:及
D.在体适:舒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子得半饱今其智反不能及
B.恐开口假贷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过望则乐慎勿妇死
D.左宜右有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H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6)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成人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成人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定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G处)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
C.未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敢引疾②臣敢上壁
B.①御制诗纪其事 ②日削月割,趋于亡
C.①四海好学能文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①去人爱思之②临清流赋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2)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E处)
道山亭记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指闽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嶔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释】①阸(ài),阻隔②絙(gēng),粗绳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⑤处,安置⑥陿,狭⑦嶔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⑧埃壒(ài),尘埃、尘世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驿乃一得平地累:累积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也。踬:跌倒
C.岂也哉虚:空虚
D.舟载者夜于门庭属:聚集、集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列于中国,始并闽中郡②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B.①人屋室巨丽相矜②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志壮哉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其余功又及于此②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下列对本文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并不采取单刀直入的写法,而是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B.作者第一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C.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以暗示他仕途坎坷,含蓄蕴藉。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2)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12分)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
太守宗资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
①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②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③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林宗闻而蕃曰让:责备
B.滂死则祸塞:阻塞,断绝
C.勿增感戚:悲伤
D.死亦何恨:愤怒,痛恨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厉清节,州里所服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
B.岂宜公礼格之犹利刃齿腐朽
C.今日宁受笞死,滂不可违闭传舍,伏床
D.故先举急存亡各得其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乃谢焉
理解:陈蕃于是向郭林宗表示感谢。
B.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理解: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
C.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理解: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
D.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理解:要你为善吧,可是我不为恶,(而结果如此!)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刚刚担任清诏使的范滂很有威名,一些贪官知道他到了冀州,就赶紧弃官而逃。
B.范滂以下属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制止,范滂因此放弃职位离开。
C.范滂以弟弟可以供养、自己死得其所来劝说母亲,母亲因此同意他投案的决定。
D.时势艰难,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打击,直到最后投狱而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