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小说的智慧
今天我是作为“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
照福楼拜的说法,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就是说拒绝公众人物的角色。这在今天并不容易。今天,任何略微有些重要性的东西都必须登上被大众媒体照耀得让人无法忍受的舞台,这些大众媒体使作品消失在它的作者的形象后面。在这种没有人可以完全逃避的处境下,福楼拜的观察让我觉得几乎是一种警告: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立场的附庸。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并且我要将这个话说透: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当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宁娜》初稿的时候,安娜是一个非常不可爱的女人,她悲剧性的结局是应该的,是她应得的下场,而小说的最后定稿则大不相同。但我并不认为托尔斯泰在其间改变了他的道德观。我觉得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聆听了一种我愿称之为“小说的智慧”的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一高于个人的智慧,因此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者聪明一些。
这一智慧到底是什么?有一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受到这一格言的启发,我总爱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想法。我喜欢想象小说的艺术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来到这世界上的。可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人在思考,却又抓不到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的所想的那样。最早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处境,并在这一新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拉伯雷发明了一个新词:Agélaste(不会笑的人,没有幽默感的人)。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以及与他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既非安娜,也非卡列宁,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不管是安娜,还是卡列宁。
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小说并非诞生于理论精神,而是诞生于幽默精神。欧洲的失败之一就是从来都没有理解最欧洲化的艺术——小说;既没有理解它的精神,又没有理解它巨大的知识与发现,也没有理解它的历史自主性。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灵感的艺术,从实质上看,不从属于意识形态的确定性,而是与这种确定性相矛盾。
在这里,小说与哲学间接地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建立在莱布尼茨那句著名的话上:凡存在皆合理。被这一信念鼓舞的科学带着热情审视一切事物的“为什么”,以至一切存在似乎都是可以解释的,也就是可以计量的。一个希望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人会放弃没有原因与目标的每一个行为。所有的传记都是这么写出来的。生活好像是一系列原因、结果、失败与成功的明亮轨迹,而人,用急迫的眼光紧紧盯着他行为的因果之链,奔向死亡。
面对这一将世界简化为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事件的做法,斯特恩的小说仅凭他的形式,就向人表明:诗性在因与果之间的桥梁被打断之处,在离题中,在不可计量中。它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它是没有理由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世纪的精神,不能仅仅依据它的思想,它的理论概念,而不去考虑它的艺术,尤其是它的小说。 
(节选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题目由编者所加)
【注】①莱布尼茨:17世纪德国哲学家。②思特恩的小说:劳伦斯·斯特恩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他的小说《项狄传》中,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骚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页的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福楼拜警告小说家不能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否则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
B.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他的小说就可能成为小说家所持立场的附庸。
C.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宁娜》最后定稿时,把安娜写成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D.最早的欧洲小说家在人类思考的困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E.小说家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所有人都必须做同样的事。
根据文意,下面各项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一直在思考,却又往往找不到真理。
B.人们愈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
C.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
D.拉伯雷因为有一天听到上帝的笑声,于是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

第二段中“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巴奴日是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一直受“是否要结婚”这个问题的困扰,于是,他向各个哲学家请教。这些人又引用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话,但也说不出所以然。巴奴日仍不知道他是否应该结婚。请结合文中提到的“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这一说法,对以上的现象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②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③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④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形,总是特别具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妖。
⑤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⑥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⑦我发觉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用主义,这些文人的谈论虽然无助于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却把中国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云路。一种大文化,不能永远匍匐在“立竿见影”的泥土上。
⑧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⑨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些既没有反叛精神又没有游戏意识的平庸文人常常会用一些故作艰深的空谈,来冒充魏晋名士的后裔,或换称现代主义的精英,而且队伍正日见扩大。要识破这些人并不难,因为什么都可以伪造,却很难伪造人格。魏晋名士再奇特,他们的文化人格还是强大而响亮的。
(选自《新华文摘(精华本》,)
对“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总是出现在金戈铁马的背景之下以及惊险的故事之中为外形,受到万民的景仰,极具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
B.这种文化人格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所改造。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接近于圣的人格,大抵就是民间口味“夸张化”的结果。
C.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这种接受的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D.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最感陌生。相形之下,“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有更好的群众基础,更具文化价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众对“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感到陌生,这种文化人格最终将被“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完全取代。
B.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反叛性的脱离不是敌对。敌对都发生在同一个“语法系统”内,而魏晋名士则完全离开了这一系统。
C.科学研究发现,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士的肯定和否定的评价都包含着很大的误解。
D.今天我们可以依靠“文化人格是否强大而响亮”来辨别出一些文人是真的魏晋名士的后裔还是“故作艰深空谈”的假名士。

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游戏反叛型文化人格”的具体表现。(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⑴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⑵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一向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⑾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⒀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文章写马缨丹,第⑥自然段却写了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马缨花),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你理解“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一句中,“天地”、“是非”两词的含义。
文中的马缨丹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请你结合原文谈谈马缨丹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文章⒁⒂⒃自然段写法上有独特的妙处,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争分夺秒剖析猪流感
禽流感与非典型性肺炎残酷地提醒世界,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现在,一种貌似更加普通的病毒是否会让世界再次接受考验?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流行病学家保罗•凯利说,猪流感的致死率比禽流感低,但他也警告说,这种流感令人喜忧参半,因为它可帮助病毒加快传播速度。凯利说,禽流感仍能得到相对控制,因为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猪流感的传染性极强。
猪流感病毒已在墨西哥导致成百上千的人病倒。这次的猪流感仍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但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少了:罕见的是,这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拥有和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相同的特征;新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能引发与普通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
这种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但此类病毒的恶名在于其进化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代理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26日说:“调查病毒致命性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流感病毒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疫苗生产落后陈旧,但发明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尚需几年时间。英国莱斯特大学疫苗专家卡尔•尼科尔森说:“显然,如果这种病毒发展成大面积的疫情,在第一波疫情结束前,疫苗都无法研制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目前被称为“A/H1N1型病毒”的猪流感病毒具有北美猪种、欧亚猪种、鸟类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特点。病毒表面的H蛋白(血凝素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属于新事物──这就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条件。
事先没人知道是否会暴发流行病,或者说流行病将如何暴发。病毒的流行取决于病毒的毒性、人们当前的免疫力水平,以及因过去身患季节性流感而产生的抗体是否对新病毒产生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他们体内不会产生可以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科学家担心假如人际间传染变得更迅速,目前的猪流感病毒就可能导致疾病大流行。
也有科学家警告说不要对猪流感反应过度。
用大规模接种疫苗来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还是说这种对病毒的过度反应可能产生弊大于利的结果?公共卫生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依然存在分歧。布雷西说,对那些正在抗击当前猪流感疫情的公共卫生机构而言,其教训是“过度反应与重视不足都很危险”。作为以防万一的措施,美国有关机构正进行先期准备,希望研究出针对当前猪流感病毒的疫苗。 (选自2009年5月2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有删节)
猪流感与禽流感有哪些异同?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A.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与禽流感和人类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特性大致相同。
B.我们对禽流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有对付禽流感的经验,而猪流感则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要对付它就很困难。
C.猪流感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会引发与普遍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致死率比禽流感低。
D.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因而能得到相对控制,而猪流感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却很强。

为什么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很大?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A.猪流感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老年人和身体衰弱的人反而不容易感染猪流感。
B.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在于它的进化能力,它的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既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C.猪流感表面的H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猪流感就完全属于新事物,因此极易感染。
D.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人体不会产生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如果人际间迅速传染,就会导致疾病大流行。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猪流感病毒看起来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病毒,所以同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危险依然存在。
B.由于猪流感病毒极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以暴发猪流感比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更令人担忧。
C.普通流感可以用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所以大规模接种疫苗完全能够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
D.由于猪流感病毒的进化能力很强,所以目前的疫苗将无法阻止猪流感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如故
①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荚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甲)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乙)的。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②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荧,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③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手,妻手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④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⑤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
⑥《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⑦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
分析第①自然段中两处加点的“相遇”的不同含义。
相遇(甲):
相遇(乙):
在第②段甲、乙处填入最恰当的文字,描绘人到暮年的外表形象。要求甲、乙处所填文字各不超过5个,且结构大致对称。
阅读第②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1)与传统戏剧相比,《暗恋桃花源》体现出哪些特色?(2)具有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1)特色:
(2)效果:
文章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结合你读过的有关文学作品或其中的人物,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或体会。(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当下有不少作品,在多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操作日益强固的情势下,丧失了文学所当有的目标,诸如“欲望叙事”、“身体写作”等等,作者很少发掘这些世俗生活后面的人性意义,不加针砭甚至不无欣赏地大量描写金钱欲望、权力欲望和生理性情欲,且在技巧上只为吸引众人眼球,而花样翻新,让人目迷五色。这引起许多真诚的文学者的不满和忧虑。作家张炜曾指出:文学“也许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作品的灵魂——有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有的作品里没有”。他所说的作品的“灵魂”,也就是文学的精神。现在对于“文学精神”,确实是应该特别强调的。
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
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对“文学精神”这一概念的阐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学精神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和理想,它不仅与语言相关,更与情节结构安排相关。
B.文学精神不是作家天生具有的,它是建立在作家的生活感受和写作技巧基础之上的。
C.文学精神是作家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的幸福、把人们联结在美好情感中的内在精神。
D.文学精神是建立在作家深入观察生活、细致描写社会人生基础之上的深度思考,是在作品中要表现和探索的“理想的人性”。

“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句中,“灯火”具体含义是

A.理想和信念 B.理想的人性 C.国民精神 D.自由解放之途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使作品具有文学精神,作家应深入到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直抵人性的深处。
B.作品具有了文学精神,即使在语言文字或者结构形式上略有缺陷,也可以成为优秀作品。
C.具有文学精神的作品,一定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D.作品因为具有了文学精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惟妙惟肖地描写和反映丑恶的东西。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