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 B.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
C.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 D.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 |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
C.美国的1787年宪法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包括
①各州与中央之间的分权制衡②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③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④不同人种间权力分配平衡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
“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A.14世纪 | B.15世纪 | C.16世纪 | D.17世纪 |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造成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