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 A.墨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兵家 |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其“时代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 B.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
| C.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渗透 | D.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主要是指
|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
|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
|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
|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 A.良知即天理 | 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
| C.格物以求理 | D.存天理,灭人欲 |
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礼乐与法治并举 | B.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
|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