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中,举制科中第。调阆中尉,刺史不礼,弃官去。久之,授朝邑尉。桓彦范等诛张易之、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幽求谓彦范曰:“公等无葬地矣。不早计,后且噬脐①。”不从。既,五王皆为三思构死。
临淄王入诛韦庶人,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增封户至五百。
景云二年,以户部尚书罢政事。不旬月,迁吏部,拜侍中。玺诏曰:“顷王室不,中宗厌代,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幽求处危思奋,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国家之复存,系幽求是赖,厥庸②茂焉,朕用嘉之。宜加赐实封二百户,子子孙孙传国无绝,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先天元年,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幽求自谓有劳于国,在诸臣右,意未满,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殊不平,见于言面。已而湜等附太平公主,有逆计。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使暐说玄宗曰:“湜等皆太平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帝许之。未发也,而暐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惧,即列其状。睿宗以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于封州、暐于峰州、光宾于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军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俄以太子少保罢。姚崇素忌之,奏幽求郁怏散职,有怨言。诏有司治,宰相卢怀慎等奏言:“幽求轻肆不恭,失大臣礼,乖崖分③之节。”翌日,贬睦州刺史,削实封户六百。迁杭、郴二州,恚愤卒于道,年六十一。赠礼部尚书。
(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六》)
注释:①噬脐:咬腹脐,比喻不可达到。②厥庸:他的功劳。  ③崖分:合适的界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顷王室不造:建立
B.意未满望:怨愤
C.军国事知:掌管
D.诏有司治鞫: 审讯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幽求功劳大的一组是
①不早计,后且噬脐  ②预参大策,是夜号令诏敕一出其手 
③戚孽专乱,将陨社稷,朕与王公皆几于难   ④翊赞圣储,协和义士,震殄元恶  
⑤特免十死,铭诸铁券,以传其功  ⑥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定计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幽求比较有远见。他劝说桓彦范在诛杀张易之时,也要把武三思杀掉,不然将为武三思所害,彦范等人不听从,后来果为武三思所害。
B.睿宗赞赏刘幽求功勋卓著,对他大加封赏。睿宗赏赐他二百户,子孙可持续继承封国,并把赦免死罪的文字刻在铁券上,来表彰其功劳。
C.刘幽求自认为功劳大,功劳在众臣之上。看到窦怀贞担任左仆射,崔湜做中书令,他心中特别不平,就借机与张暐密谋,诬告崔湜谋反。
D.刘幽求受姚崇和宰相卢怀慎等人告发。姚崇平日里忌妒幽求,告发其疏于职守,有怨愤之言,卢怀慎等说幽求轻肆不恭,致使幽求被贬官。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8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哂之哂:笑
B.以俟君子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D.吾与点也与:赞成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如会同,端章甫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且硕茂,早实以蕃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可分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B.子路和冉有都志在为政,不过是所治理的国家大小不同而已,而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名“小相”,不想参与国家大政。
C.选文语言简短凝练,却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率尔”一词体现出子路的自信率直,以及不谦虚的性格。
D.选文对孔子的描绘着墨不多,却刻画出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明智、和学生相处融洽、 对学生十分了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则曰:“不吾知也。”
译文: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6—8题各3分,第9题6分)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还走还:转身
B.然尤惮周昌惮:怕
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D.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置:安排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2)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州缓其狱狱:案件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贷:借给
D.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克:能够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遇事敢言的一组是()(3分)
①白州缓其狱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罪,但薛奎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这体现薛奎断案明察。
B.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这体现薛奎体察百姓疾苦。
C.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这说明薛奎深得百姓爱戴。
D.他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弃养自己母亲的不孝儿,要他好好供养母亲;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这体现薛奎为政恩威并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答:
(2)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