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钱蛰庵征君述
全祖望
公讳光绣,字圣月,晚号蛰庵。先生少负异才,随侍其父侨居硖石,因尽交浙西诸名士。是时社会方殷,四方豪杰俱游江、浙间,因尽交天下诸名士。先生年甫及冠也,而宿老俱重之。
先生本用世才。宁国分符出守,不甚谙吏事,簿书山积,一出先生之手,老胥无所用其奸。硖中土豪吴中彦凶暴绝伦,先生广为布置,卒令有司擒而戮之。流寇逼京师,上书南枢史公,请急引兵勤王,以救京师之困;而先以飞骑追还漕艘,弗赍盗粮。史公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赧王称制,先生累言于当道,深表忧虑。玄倩方按河南,乃檄先生知舞阳,以亲老辞之。俄而南都又破,从兄忠介公方举兵江上,先生居硖中,隔一水耳,亦不赴。盖先生虽为故国抱杞人之忧,而逆知时事之难以犯手,故置身局外,卒无不如其所料者。
先生于出处之际最严。沉宫坊延嘉被荐,先生贻之书曰:“玉堂清梦,非复昔日兼珍;青泥滋味,恐所不免。吾兄其慎之!”延嘉故不肯出山,得先生书,谢为益友。昆山朱应鲲,亦故人也,及宰上虞,颇鱼肉故国遗民,先生面斥之。忠介之殉也,诸弟远出未归,先生修其祭祀;祝版之词,凄怆感动行路。从兄江宁推官肃凯与先生始睦终疏,及其罹刑,惧家门不保,以幼子之托,先生力任之。吴越诸野老多以不仕养高,而牧守干谒仍不废,先生长谣曰:“昔日夷齐以饿死,今日夷齐以饱死。只有吾乡夷齐犹昔日,何怪枵腹死今日!”闻者惕然。先生平日风流自喜,虽遭厄运,不为少减。然感怀家国,渐以蕉萃,遂成心疾,竟以愤懑失意自裁;戊午四月十二日也。葬于皋前山之阳。
(选自《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一》,有删改)
[注]①体制:这里指即位执政。②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退。③沉宫坊:宫坊,指太子。沉宫坊,这里指明朝太子的旧部。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先以飞骑追还漕艘,弗赍盗粮赍:送给
B.卒无不如其所料者卒:最终
C.以幼子之托,先生力任之任:承担
D.而牧守干谒仍不废废:衰败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钱光绣心念君国的一组是
①先生广为布置,卒令有司擒而戮之 ②上书南枢史公,请急引兵勤王
③先生累言于当道,深表忧虑      ④先生居硖中,隔一水耳,亦不赴
⑤诸弟远出未归,先生修其祭祀    ⑥渐以蕉萃,连成心疾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光绣少年之时随父亲迁居到硖石,硖石地处江浙,才华卓越的钱光绣得天时地利,广泛结识各方名士。
B.钱光绣本来希望通过做官为国效命,然而明朝大势已去,他虽满怀忧国之思,后来仍无奈地选择了隐退。
C.清朝建立后,一些明朝遗老被官方征召,钱光绣借故拒绝清廷征召,他还劝诫朋友拒绝征召,保持节操。
D.钱光绣为人真诚,是一个值得信任,能托付大事的人;他独有风采,守节明义,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名士。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簿书山积,一出先生之手,老胥无所用其奸。
(2)史公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
(3)及宰上虞,颇鱼肉故国遗民,先生面斥之。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短句不超过6处)
先生居吴中久,因习吴中况味,谈谐四出,必有名理。一茗一粥非其手制无可意者故不轻过人食虽皈依释氏而旦旦啖鼋羹作牛心炙,饮醇不置。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胜:优美的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捐:弃

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
译文:

(2)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译文:

(3)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
冯唐传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史记·冯唐列传》 有删节)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
B.委任而责成功责:要求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因犯……罪
D.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主:主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不要从中干预。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金拿来犒赏将士,但他也出于私心敛聚钱财,每五天要杀牛来大宴宾客,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来抵御匈奴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没有怪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还听取冯唐的意见,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
译文: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译文:
(3)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徼:边界。
B.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薪:这里是“当作柴草”。
C.或芟而去焉芟:锄除。
D.固有不能间也欤间:间或。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禄志趣高雅的一组是()
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④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
⑤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任光禄虽然身处江南,但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是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也属直接写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2)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3)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言‘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延致:指去请……回来

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将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译文:
(2)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闻则非之非 :责怪
B.苟亏人愈多苟 :如果
C.情不知其不义也情 :确实
D.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辩 :辩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一组是
①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② 从而誉之,谓之义
③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④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
⑤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人利己的行为,即使只是偷人桃李,也会为大家所不齿,甚至会遭到为政者的处罚。 B.天下的君子不懂得攻伐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打别人的国家的话
遗留给后代。否则,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C.天下的君子对那些损人的不义行为不以为然,却对最不正义的行为赞誉有加是因为他们屈从权势,黑白不分。
D.本文采用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
今 至 大 为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
(2)翻译:
①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
②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