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
E.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特别的礼物
郁葱/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会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绘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束,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的生日者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捐献给他的。 |
B.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
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
E.小说也略写了一些次要人物,比如,阿尔琼的女儿,沙姆,以及阿尔琼的其他朋友。这些人物如果不写,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没有丝毫影响。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答: 小说倒数第三段,作者设计了“我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
答:丈夫无意中移植了妻子的心脏,是巧合也不是巧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各写出两点偶然性与必然性。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猫影响了30亿人的性格
我们养宠物猫,希望猫能带给自己快乐。殊不知宠物猫却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神经质:男士会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会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这样一来,养宠物猫不但不能带给自己快乐,反而使人性格大变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困扰。
养宠物猫究竟是怎样政变了我们的性格呢?一些科学家研究发现,养宠物猫之所以会改变人们的性格,原来是寄生在猫身上的一种寄生虫在作怪。
这种寄生虫最早发现在某种老鼠的体内,人们把它叫做“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人和动物都极易感染,尤其猫科动物是其感染源,因而养宠物猫的人极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假如老鼠感染了这种寄生虫会表现得很轻率,甚至会去侵占猫的领地从而轻易地断送性命。如果这种寄生虫感染了人,就会侵袭到人的大脑,破坏大脑里保护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这会使人们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性格就会变得猜疑、暴躁、过度敏感等等。
据估计,目前全球已经有30亿人感染上了这种寄生虫,也就是说,全世界将近有一半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寄生虫的影响,改变了性格。
虽然对于个人来说,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科学家们却说,这种寄生虫对全球的多元文化也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因为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还影响到了人们对自我、金钱、物质享受和工作态度的看法,从而很可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则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而这种寄生虫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贡献了一臂之力。
刚地弓形虫让人们的性格变得暴躁和过度敏感,给生活带来困扰;但同时却有利于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这真是个两难困境。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并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性格。这些反对者认为,大脑的神经元主要功能是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而非人们性格形成的机制所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够证实,大脑的神经元对人的性格形成有影响。因此刚地弓形虫根本不可能改变人的性格。真相究竟如何,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猫影响人的性格的说明
,错误的一项是()
A.养宠物猫之所以会改变人们的性格,原来是寄生在猫身上的刚地弓形虫在作怪。 |
B.如果刚地弓形虫感染了人,就会侵袭到人的大脑,破坏大脑里保护神经元的星形胶质细胞。 |
C.大脑的神经元主要功能是用于传递和处理信息,而非人们性格形成的机制所在。 |
D.宠物猫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性格,男士会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会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猫科动物是刚地弓形虫感染源,因而养宠物猫的人就极容易感染上这种寄生虫。 |
B.据估计,全世界将近有一半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寄生虫的影响,改变了性格。 |
C.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对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贡献了一臂之力。 |
D.刚地弓形虫在改变人们性格的同时,还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所以养宠物猫还是有利无害的。 |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男士变得多疑和极具侵略性,女士变得暴躁和爱发脾气,是由于他们养宠物猫而引起的。 |
B.感染了刚地弓形虫的确不是一件好事,但也给自己、给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乐趣。 |
C.有的科学家认为刚地弓形虫能够改变人们性格,也有科学家认为并不能改变人们性格,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知。 |
D.刚地弓形虫能影响人们对自我、金钱、享受等的看法.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得以改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何以要“法”“自然”
古今中外对《老子》的注释,不计其数,但仍免不了有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老子》第二十五章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所“法”对象递进上升的这段话中,最后一句的“道法自然”,就令今人困惑难解。
“自然”在《老子》一书中,所指称的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和“方式”,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物理对象或自然世界。它所指称的这种状态和方式,可以是属于宇宙间的,也可以是属于人世间的。一种有影响的解释,说它是指“自己如此”。根据老子的用法,这个解释原则上是可以成立的。相比而言,“道”是老子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词,它的扑朔迷离,让许多思想家费尽心思。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人们的见解相左不已。难得后人一致肯定的是,老子确实把“道”“形而上”化了,老子使“道”玄之又玄;“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是指宇宙和万物的根本。按照对自然和道的这种理解,“道法自然”,就是位格最高的“道”,要去“法”位格低的“自然”。这不仅使人在理智上有不圆满感,在情感上也难以接受。为了克服和解决情理的双重不安,“道法自然”就很安逸地被解释为“道自己如此”。这种解释保证了“道”的尊严,但在语言文字上不一贯。因为用法同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法”被解释为“效法”,而连接“道”与“自然”关系的“法”却被忽略不计了。此外,义理上也有问题,因为“道法自然”决不是指“道自己如此,它“法”的正是“自然”。它包含着老子宇宙秩序观的奥秘,也包含着老子深刻的政治智慧奥秘。
王弼注对《老子》中的这段话注释得很清楚:“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法”是“法则”,也就是“效法”,更恰当地说是“遵循”或“遵从”,“不违”与此同义。“道不违自然”,即“道遵循自然”。 “万物”为“道”所生,“道”何以还要遵循万物之“自然”,回答是“道”生成万物而又“无为”于“万物”。对“万物”无为,就是让万物按其本性“自己”成就自己,这就是“自然而然”。宇宙秩序的奥妙,就是道不干预万物,万物各得其宜,万物自然造化。在人类政治秩序中,圣王遵循“道”的“无为”,在政治上“为无为”、“事无事”。百姓为万物之一,也以“自然”而存在。老子还使用了与“自”合成的“自化”、“自正”、“自均”、“自富”等词,其意义与“自然”接近,都是强调“百姓”能够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以此形成一种自发的政治秩序。如果圣王横加干涉,就会破坏百姓的“自然”。圣王不干涉百姓,就是遵循百姓之自然。圣王如果推行万能的统治,百姓就一事无成;圣王如果到处干涉,百姓就无所适从。
由此可见,“道”遵循“万物”之“自然”,并没有降低“道”,反而因此得“道”之“尊”,就像江海之所以成“百谷王”,是因为它能够容纳百川那样;“圣王”遵循“百姓”之“自然”,也不会使圣王威风扫地,因为稳如泰山的“高”和“贵”,也必须是“以下为基”、“以贱为本”的。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奥妙。下列不属于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自己如此”的理由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有影响的解释,它保证了“道”的尊严。 |
B.“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位格高于“自然”的位格。 |
C.“道”是老子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词,是宇宙和万物的根本, |
D.如果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会使人产生情理上的双重不妥。 |
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对《老子》一书仍存在不少困惑难解的地方,例如老子所说的“自然”及“道”就让许多思想家费尽心思,见解相左不已。 |
B.后人一致肯定“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这是因为老子确实把“道”“形而上”化了,使“道”变得玄之又玄。 |
C.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人类政治秩序,其表现就是在政治上“为无为”、“事无事”,不过分干涉百姓,让百姓自我成就,自我实现。 |
D.本文作者指出了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自己如此”这一见解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新见解。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略论儒学的地域性传统
儒学的形成与地域性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前辈学者对此已有所研究。傅斯年认为,鲁国盛行秉承周代的礼乐文化传统,“于是拿诗书礼乐做法宝的儒家出自鲁国,是再自然没有的事情”,孔子的一些弟子将儒学流播他国,但“儒学一由鲁国散到别处便马上变样子”。如齐人喜作荒诞不经之论,这一文化传统孕育了“骨子里只是阴阳五行,又合着一些放言侈论”的“齐儒学”,而有别于鲁国“儒者的正统”。劳思光提出:“北方之周文化传统,至孔子时方有哲学思想出现”,“儒家重德性,重政治制度,立仁义王道之说,是周文化或北方传统之哲学”。
地域性传统对于两汉至隋唐的儒学同样是重要的。汉代以经学的古文、今文之争为背景,而两者之分野则与不同的地域性传统有关。马宗霍的《中国经学史》指出:古文今文“已由字体之异而转为说解之异”,这说解之异即表现了齐学、鲁学的地域性传统之别。儒学在魏晋南北朝主要表现为新起的玄学和延续汉代经学,而这两者恰是有地域性的,史书称前者为南学,后者为北学。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地域性传统表现得尤为突出。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是这一时期儒学的主线,而地域性传统则贯穿其间。黄宗羲最早系统地研究这段儒学史,他主要是以地域性学派为基干来展开叙述的。
到了近代中国,随着地理环境对人们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小和西学成为了学术的范导,传统儒学走向瓦解。但是,近代和古代是有着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依然影响着近代思想对西学的吸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群体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原先的儒学地域性传统的统摄,往往会不自觉地以本来所接受的地域性传统为参照系,诠释西学或选择西学中与其相通的成分。
研究中国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无疑需要回答这一传统何以可能的问题。这里从认识论层面作点考察。希尔斯指出,学术传统有明确阐明的部分和未阐明的部分,前者主要是通过概念、范畴、原理等予以言说而延续,后者即“那些弦外之音、‘不言而喻的知识’成分,以及洞见之类不宜应用原理和规则的东西,是不能以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的,而要通过内心联想,通过对动作执行者的典型行为的移情来获得”;而“理性的科学传统之所以能有效地进行延传,是因为人们继承和掌握了其未阐明部分。继承者不但继承了明确阐明的部分,而且继承了未阐明部分,由此形成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所说的传统的阐明部分和未阐明部分可以称之为名言的传统和研究的传统,由于后者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是师徒授受,因此学术传统的延续就限制于一定的空间而形成地域性特征。这样的理论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古代儒学地域性传统何以如此显著,因为古代儒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于是各处的讲学地区(以后就是书院所在地)就产生了有地域性传统的儒学。关注儒学的地域性传统,是揭示其富于民族智慧的意会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努力。(选自2007年4月3日《光明日报》)下列对儒学地域性传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认为,鲁国儒学的核心是诗书礼乐,齐儒学的核心则是阴阳五行。劳思光则认为北方儒学的核心是重理性、重政治制度,立仁义之道。 |
B.马宗霍认为,汉代经学中古文、今文之争的实质不是字体之争,而是体现了儒学思想中齐学、鲁学的地域性传统之别。 |
C.儒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地域性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南方表现为新兴起的玄学,在北方则表现为延续汉代的经学。 |
D.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地域性发展体现为两条主线,一是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二是地域性学派的不断涌现。 |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儒学走向瓦解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对人们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小和西学成为了学术的范导。 |
B.虽然传统儒学在近代走向了瓦解,但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依然影响着近代思想对西学的吸取。 |
C.学术传统中明确阐明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概念、范畴、原理等予以解说而延续,就是说这些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未阐明部分则主要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和领悟,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 |
D.名言的传统和研究的传统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是师徒授受,因此学术传统的延续就限制于一定的空间而形成地域性特征,这就是古代儒学地域性特征显著的根本原因。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儒学地域性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在对儒学的研究中形成新的地域性学派,从而使我们的儒学研究园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
B.因为古代的儒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于是各处的讲学地区就产生了有地域性传统的儒学。 |
C.希尔斯理论对儒学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做了最好的解释,从而回答了这一传统何以可能的问题,可以推断出希尔斯对传统儒学也做过深入的研究。 |
D.意会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其形成的基础是传统儒学的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知识群体以地域性传统为参照,诠释西学或选择西学中与其相通部分的结合。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珊瑚礁保护状况好转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孔隙的钙质隆起。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岸礁通常贴近海岸生长发育;堡礁与岸线大致平行,但与岸有一定的距离,中间有泻湖隔开;环礁平面上呈环状,其间是泻湖水域。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闻名的珊瑚礁。
根据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或处于进一步退化的险境,而气候变化依然是珊瑚礁所面临的最大的长期威胁。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公布了一份气候变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发布的报告。
该报告汇总了来自96个国家的240位专家的研究结果。报告指出,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全球变暖将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海水变暖,而这会造成海水酸度增加。科学家们预测,像发生在1998年的波及全球16%的大面积珊瑚礁被漂白的事件,在未来50年里会时常发生。
当海水变热时,珊瑚会释放体内的海藻,而这就导致珊瑚礁被漂白,从而导致珊瑚礁死亡或者退化。同样,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缓石灰化———即珊瑚礁形成的速度。有关专家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会达到目前的两倍,珊瑚礁的石灰化程度可能要降低40%。
在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各国政府使全球平均气温控制与工业前水平相比增长幅度不超过2OC。科学家们指出,如果不能将气候变化控制在这个限度内的话,将会导致极端气候灾害现象的增加,并将导致更多物种栖息地的损失和引发更多物种的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海洋项目总监西蒙•克利普博士表示:“要想保护珊瑚礁,各国政府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证珊瑚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珊瑚礁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300亿美元,我们不能因为气候变化或其他原因而承受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损失。”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30°之间的热带浅海环境中,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太平洋的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北沿岸、印度洋的西部及大西洋的西部百慕大至巴西一带的海区为最多。中国的海南省、台湾省及雷州半岛等沿岸也均有分布。下列对珊瑚礁这个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形成的。 |
B.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
C.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少珊瑚礁的 形成。 |
D.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 |
孔隙的钙质隆起。根据原文, 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A.遭到了世界各国人为的破坏。 |
B.气候变化,主要是沙尘暴和台风等。 |
C.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 |
D.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水变暖酸度增加,这将最终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 |
下列对“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到2004年珊瑚礁保护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 |
B.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各地的珊瑚礁都能得到非常有效的保护。 |
C.近期受到保护的那部分珊瑚礁情况已经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
D.虽然珊瑚礁保护工作收效甚微,但人们却乐此不彼,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巨大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