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青海湖流域1960年以来降水、气温和水位变化图”,判断下列问题。引起青海湖水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总量 | B.年蒸发总量 |
C.年地表径流总量 | D.年地下径流总量 |
青海湖最主要的水循环方式是( )
A.海上内循环 | B.内陆水循环 |
C.海陆间水循环 | D.海陆间和内陆水循环 |
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读图回答下列小题。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
A.P为山坡上的洼地,Q为山坡上的小丘 |
B.Q为山坡上的洼地,P为山坡上的小丘 |
C.P、Q均为山坡上的小丘 |
D.P、Q均为山坡上的洼地 |
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
A.200<P<300,300< Q <400 | B.300<P<400,100<Q<200 |
C.100<Q<200,200<P<300 | D.200<Q<300,300<P<400 |
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P、Q处的地形可能()
A.同为洼地或同为小丘 | B.只能是洼地 |
C.同为缓坡 | D.一处为洼地,一处为小丘 |
随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断向郊区延伸,高速公路出入口、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又称“边缘城市”。下图示意美国某“边缘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列问题。图示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生产用地 | B.居住用地 |
C.办公用地 | D.零售业用地 |
关于图示“边缘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的昼夜流动性大 |
B.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
C.空间上和中心城市相接 |
D.建筑物的密度比中心城市大 |
下表是我国三个省区粮食作物构成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
![]() |
稻谷 |
小麦 |
玉米 |
其他 |
黑龙江 |
37.7 |
2.6 |
37.3 |
22.4 |
甲 |
8.2 |
56.5 |
29.1 |
6.2 |
湖南 |
87.2 |
0.4 |
4.8 |
7.7 |
甲省可能是
A.吉林 B.河南 C.海南 D青海湖南、黑龙江两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盐碱、洪涝 | B.夏季酷热、台风频繁 |
C.旱涝、低温 | D.交通闭塞、水源短缺 |
下表为世界甲、乙两国主要工业区要素成本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
要素成本 |
甲国某工业区 |
乙国某工业区 |
劳动力(美元/小时) |
22.50 |
7.00 |
土地(美元/平方英尺) |
1.30-4.55 |
11.15-17.29 |
电力(人民币元/千瓦时) |
0.41 |
1.00 |
甲国可向乙国转移
A.炼铝工业 | B.普通服装工业 |
C.飞机制造工业 | D.石油化学工业 |
针对表中乙国出现的各种要素成本问题,乙国工业区需
A.承接产业转移 | B.扩大用地面积 |
C.发展高耗能产业 | D.调整产业结构 |
图1为兰新高铁示意图,图2为保护高铁正常运行所建立的防护墙、地上隧道(新疆段占65%)等防护工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1中发展的特色林果基地,与其形成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 B.降水 | C.水源 | D.土壤 |
图2中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A.防洪涝 | B.防冻土 |
C.防滑坡 | D.防大风 |
与东部地区相比,该地区高铁每公里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是
A.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 B.地形平坦,河流较少 |
C.人烟稀少,城市分散 | D.资源丰富,需求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