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以“盛唐气象”四个字将它与其它时代的诗歌风貌相区别,这种概括有助于更明确地把握盛唐诗歌特征。但对于这样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义,把“盛唐气象”理解为单纯的对时代的颂歌,对唐帝国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对躬逢盛世、如鱼得水的情感抒发。另一方面有人回转过来通过检查盛唐诗歌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歌颂盛世之作,相反,许多诗歌是表示对现状的不满,包括对种种阴暗面的揭露、抗议,因而认为“盛唐气象”一词,是对开元、天宝诗歌主流的歪曲。以上两种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云:“‘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决非盛唐人气象。”严氏辨其“非盛唐人气象”,显然是指“迎旦东风骑蹇驴”瑟缩委琐,见不到盛唐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严氏《答吴景仙书》所云:“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④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它是为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气和事功精神的表现。盛唐人的这种感敏奋发,颇不同于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现于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由于主体精神强旺,盛唐人谈起建功立业,又往往表现得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壮怀激烈。
⑤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包含着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盛唐诗人要求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而是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这种宏愿,在玄宗统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现了类似鲲鹏太大,海水和风力无法支持的矛盾。但冲突的内容既然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展开的,就仍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与力度。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盛唐气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气象”的概念来自严羽,它体现了盛唐诗歌的风貌。 |
B.“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风貌。 |
C.“盛唐气象”体现了盛唐人的笔力和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 |
D.“盛唐气象”指诗歌风貌,它与诗歌的情感内容没有联系。 |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举了对“盛唐气象”的两种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对“盛唐气象”涵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
B.第②段引用了严羽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盛唐气象”的概念来源,另一方面阐发了“盛唐气象”的涵义。 |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分别阐释了“盛唐气象”在两类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 |
D.文章采用了先驳后立的方式,驳立旗帜鲜明;在论证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盛唐诗人夸耀帝国文治武功、歌颂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气象”。 |
B.盛唐诗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怼之作,都带有盛唐诗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
C.盛唐诗人情绪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业,因而主体精神强旺。 |
D.盛唐诗人“薄禄微官”无法成就“济苍生”的宏愿,所以产生怨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勤奋好学,12岁时所画的人物、花卉等形象逼真,令人称奇,被人们誉为“小神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张大千16岁时便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一道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京都学习染织技术兼攻绘画技艺。从日本回来后,张大千便投拜于上海著名学者、书法家曾熙(号农髯)门下学习。
1920年,张大千从内江返回上海拜江南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和曾熙学习书法并兼学写诗词。此时的张大千抛开一切烦心之事,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学艺中。他在听从曾、李二位老师谆谆教导的同时,努力拓展学艺思路,在勤练“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之时,效八大山人绘墨荷,练石涛和尚画山水,张大千的书、画、诗三艺日渐精熟。
1925年,年仅27岁的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平生首次个人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令上海书画界人士称奇不已,也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立足画坛、走上职业画家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张大千为了广泛收集素材,曾三上黄山,两登华岳,数攀峨嵋,久居青城,对景写生,做画稿无以数计,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间,先后被推选为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中国古代名画展览代表,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系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1931年,张大千赴日本参加国际画展,再次引起轰动。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
为了寻求中国绘画的发展之源,1941年,张大千奔赴敦煌临摹壁画。此一去,竟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此间,张大千背上了巨额债务,但他克服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惊人毅力,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临摹了敦煌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历朝的壁画精品达三百幅;为敦煌莫高窟洞窟编号至309号,因此成为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位中国人。同时他还作了大量的文物保护、考证、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敦煌艺术重放光芒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秋,张大千离开局势混乱的四川赴印度举办画展前,儿子张心智曾以家中所剩敦煌壁画如何处置动问,他默然不语。张心智再问,他才说:“这200多幅壁画,当年我耗尽心血,来之不易。多次有人高价求购,我都柜绝。因为这是祖国的文化遗产,日后总要交给政府的。此去我万一真的回不来,你就把它交给当权的政府来保管,只要他们真心热爱艺术,重视祖国文化遗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大千寄居阿根廷期间,在成都的夫人曾正容与儿子张心智,按照他离开时的嘱咐,把放在家中未带走的当年临摹的125件敦煌壁画全部交给四川博物馆保存,完成了他的心愿。
张大千去国远游几十年,曾在二、三十个国家巡回举办画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国家。足迹遍及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着实地宣扬了中国文化。而他那挽袖挥毫、落笔拂须的神态,确也堪称一位表里相符的中国“文化大使”,为中国美术赢得了极高的国际荣誉。
195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张大千以一幅中国画《秋海棠》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并被该学会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这是中国人在美术方面第一次获得的最高荣誉。1956年张大千应邀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他们倾情畅谈,切磋技艺,互赠礼品。此次“张、毕”会见,被西方报纸誉为“历史性的会见”、“中西绘画大师首次会晤”。从此画界便有“东张西毕”的美传。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
(选自《新西部》,有删节)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大千16岁的时候进入重庆“求精中学”学习;两年后,又与二哥张善子到日本留学。先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后是为了学到绘画技艺。 |
B.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并获得了书画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这给了张大千巨大的精神鼓励,为他真正立足画坛奠定了基础。 |
C.1931年,张大千再次到日本参加了国际画展,并引起轰动。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赞叹“大千之画美矣”,高度评价了张大千的画。 |
D.张大千在敦煌苦苦面壁摹画近三年,他终于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的工程,并且为中国敦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E.张大千的中国画《秋海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现代美术博览会上获得了由国际艺术学会颁发的金牌奖。这是祖国首次赢得的最高荣誉。张大千为中国敦煌艺术作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
为什么张大千堪称“中国文化大使”?
张大千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成就了画界“东张西毕”的一段美谈,据说毕加索晚年习用中国毛笔作画,就是受了张大千的影响。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二十年以后
【美国】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请对小说中鲍勃这一人物形象特点作简要赏析。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
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介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应验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其中的精品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抵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其中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载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下列有关“手机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结合,使传统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
B.“手机文学”是继网络文学之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语言文字信息为承载方式,手机只是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的凭借和媒介。 |
C.随着手机功能的提高,手机文学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如今它已经发展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
D.手机文学与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不同,其中精品在表达上“惜墨如金”,角度设计巧妙,视点绝佳,能够触动人的内心。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文学”之所以能够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因为它能够使传统的文字焕发青春。 |
B.随着人类技术革新和精神需求的需要,手机文学应运而生,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的小说《深爱》,开创了它的先河。 |
C.要达到传统文学与新媒介的共赢就需要通过媒介形式、内容、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这也是“全媒体”的主旨所在。 |
D.传统的文学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再加上时代技术的发展,于是,手机文学呼之欲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让移动的媒介承载视听之外的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这是传统的文学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融合的结果。 |
B.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但当今的视听文艺因缺乏文字的介入而难以实现这一使命。 |
C.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能够适应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的精神需求。 |
D.手机文学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它既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同时已经能够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灵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①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②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丫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注]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写于陪都重庆
[注] 幽加里树:桉树的音译。桉树源自澳洲,是一种常青美化植物。我国南部和西南部都有栽培。简要概括作者喜爱银杏的原因。
答: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答:
②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答:本文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写银杏,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本文属于托物言志类的散文,请你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借赞美银杏表达出哪些思想。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科学家在“垃圾DNA”中发现潜在癌症病源
人类基因组中仅有1%到2%的是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其余非编码区域早先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垃圾DNA”。但是,美、英等国研究人员最近在这个“垃圾”区域中找到近百个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潜在“导火索”,显示了研究“垃圾DNA”对了解癌症的重要性。
美国耶鲁大学、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3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随着个人基因组测序的成本直线下降,进行测序的人数迅速增加,解读他们基因组中的突变、尤其是非编码区的突变,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挑战。
研究人员利用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项目”获得的基因变异数据,结合另一个国际合作项目“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的信息,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在“垃圾DNA”中筛选可能导致癌症的突变,也就是癌症的潜在“导火索”。
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博士生傅垚对新华社记者说,此前的癌症研究主要关注基因,但最新研究发现,非编码序列的突变也可导致癌症。这改变了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激发了科学家对非编码序列研究的热情。
傅垚等人发现,“垃圾DNA”中一些序列像基因一样在人群中很少突变,受到很强的选择压力,这些序列因此被称为“超敏感”区域。她说,一般而言,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突变更可能具有危害性,所以这一发现能帮助癌症研究人员缩小研究范围,加快对癌症非编码序列的研究。
研究人员将上述筛选致癌突变的方法,应用到90名乳腺癌或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组测序数据中,结果在“垃圾DNA”中找到近百个可能的致癌“导火索”。其中,位于“超敏感”区域一个碱基的变化,有可能对乳腺癌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傅垚说,对非编码区的研究能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癌症的起因和发展,并将有助于癌症药物的开发。
(2013年10月04日新华网,记者林小春)下列有关“垃圾DNA”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DNA”是人类基因组中除仅有1%到2%的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外,早先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其余非编码区域。 |
B.最新研究发现,“垃圾DNA”的突变也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
C.研究人员通过筛选致癌突变的方法,在“垃圾DNA”中找到近百个可能的致癌“导火索”。 |
D.解读“垃圾DNA”的突变,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
下列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基因组测序的成本下降,进行测序的人数增加,是当前医学界解读基因组中的突变、尤其是非编码区的突变,所面临的挑战。 |
B.研究人员通过国际科研项目“千人基因组项目”和 “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的合作研究,开发出一种寻找癌症的潜在“导火索”的新方法。 |
C.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发生在“超敏感”区域的突变更可能具有危害性。 |
D.研究人员将上述筛选致癌突变的方法,成功应用到乳腺癌或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并研制出治疗此种疾病的特效药。 |
对“垃圾DNA”研究展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在“垃圾”区域中找到近百个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潜在“导火索”,显示了研究“垃圾DNA”对诊断各类癌症的重要性。 |
B.参与研究的耶鲁大学博士生傅垚说,此前对癌症的研究主要关注基因,影响了对非编码序列的突变的研究的进度。 |
C.傅垚等人认为,对“垃圾DNA”“超敏感”区域的突变的研究能缩小癌症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加快对癌症诊断的研究。 |
D.傅垚等人认为,对“垃圾DNA”的研究能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癌症的起因和发展,并将有助于开发出先进的抗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