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亨,合肥人。父用,请老,亨嗣职。洪武二十五年,应募持檄谕鞑靼,至斡难河。
燕师起,以所部降。战真定,先登,进指挥使。袭大宁,至刘家口,诸将将攻关,成祖虑守关卒走报大宁,得为备,乃令亨将劲骑数百卷旆登山,潜出关后,断其归路。急攻之,悉缚守关者,遂奄至大宁。夜帅众破郑村坝兵,西破紫荆关,掠广昌,取蔚州,直抵大同。攻沧州,军北门,扼饷道东昌。战败,收散卒,还军深州。明年从破东平、汶上,军小河。战败,王真死。诸将皆欲北还,惟亨与朱能不可。
永乐元年,充总兵官,帅武成侯王聪、安平侯李远备宣府。亨至边,度宣府、万全、怀来形便,每数堡相距,中择一堡可容数堡士马者,为高城深池,浚井蓄水,谨望。寇至,夜举火,昼鸣砲,并力坚守。规画周详,后莫能易。三年二月召还,旋遣之镇。七年秋,备边开平。
明年,帝北征,命亨督运。十二年复从北征,领中军。战忽失温,追敌中流矢却,复与大军合破之。二十年复从出塞,将左哨,帅卒万人,治龙门道过军,破兀良哈于屈裂河。将辎重还,击破寇之追蹑者,仍守开平。成祖凡五出塞,亨皆在行。
仁宗即位,镇大同。洪熙元年二月,颁制谕及将军印于各边总兵官。亨佩征西前将军印。在镇垦田积谷,边备完固,自是大同希寇患。宣德元年召掌行后府事。已,仍镇大同,转饷宣府。招隆迤北部长四十九人,请于朝,厚抚之,归附者相属。九年二月卒于镇。
亨严肃重厚,善抚士卒,耻掊克。在大同时,镇守中官挠军政,亨裁之以理,其人不悦,然其卒也,深悼惜之。赠漳国公,谥忠毅。妾张氏,自经以殉,赠淑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老,亨嗣职嗣:继承 |
B.追敌中流矢却却:退却 |
C.成祖凡五出塞,亨皆在行凡:凡是 |
D.已,仍镇大同,转饷宣府已:结束 |
下列各项全都表明郑亨作战有谋略的一项是( )
①应募持檄谕鞑靼,至斡难河 ②战败,收散卒,还军深州
③帅武成侯王聪、安平侯李远备宣府 ④为高城深池,浚井蓄水
⑤攻沧州,军北门,扼饷道东昌⑥帅卒万人,治龙门道过军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④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起兵后,郑亨率所部投降。真定之战,郑亨率先登城,晋升为指挥使。 |
B.郑亨随军攻破东立、汶上,驻扎小河。战败,王真战死,将领们都想回去,只有郑亨没有回去。 |
C.郑亨常年驻守边境地区,多次跟随皇帝出征,对敌用兵方法很多。 |
D.作为一个将领,郑亨不仅深受部下的拥戴,而且和家人感情也非常好。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招降迤北部长四十九人,请于朝,厚抚之,归附者相属。
(2)在大同时,镇守中官挠军政,亨裁之以理,其人不悦,然其卒也,深悼惜之。
(3)妾张氏,自经以殉,赠淑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段,完成后面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①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②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史记·晋世家》)
①虢 [guó]②騺:(马)难起步的样子对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给予 |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
C.又欲肆其西封肆:放肆 |
D.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疲倦)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
C.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
D.卒与粟,自雍属绛(属:接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
B.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
D.吾其还也。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留侯论(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表现 |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 |
D.不称其志气称:符合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势未可乘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B.而归臣妾于吴者多于市人之言语 |
C.而命以仆妾之役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点明人的高尚节操对成大事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 |
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蔓不枝。 |
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
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选自《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
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为人,性倨少礼倨:傲慢 |
B.群臣或数黯数:责备 |
C.遇黯加于平日遇:对待 |
D.诈足以饰非饰:装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黯为谒者,以严见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B.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C.病且满三月示赵弱且怯也 |
D.于群臣无二而耻学于师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2)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汲黯在为人处世上极富个性特征,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威王(1)之宝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2)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3)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4)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5)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注解](1)威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 (2)会田:一起打猎。 (3)梁王:即魏王,后文梁惠王也即魏王。(4)檀子:与后文的“朌子、”“ 黔夫”、“种首”均为齐臣。(5)祭:祭祀以求平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十二诸侯皆来朝()(2)岂特十二乘哉()与“泗上十二诸侯皆朝”中“朝”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B.名我固当 |
C.旦视而暮抚 | D.字而幼孩 |
翻译下面句子
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王和威王对“宝”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