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有统计显示,若未来城镇化率提高速度保持现有水平(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则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至城市。无论是刺激消费、还是拉动投资,都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③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④ |
城镇化和市民化是不可分割。目前城镇化中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就是在城市打工生活的农民工不能实现市民化,享受不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A.可以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市民的政治权利 |
B.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强化政治建设职能 |
C.会削弱村民自治功能,强化居民自治职能 |
D.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
地方政府要把握好城镇化的节奏,应量力而行,不能超出自己的财政能力去推动城镇化。这启示我们
①物质与意识具有同一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③规律是客观的,要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尊重规律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福建省近日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十二条措施》,提出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超过62.5%,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融合”试点。城镇化建设先试点后推广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
B.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的地位,要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 |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遵循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 |
D.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
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年底结账时,经常遇到雇主赖账或克扣工资的情况,当一些人告上法庭时,却因为拿不出劳动合同而败诉。这表明( )
①订立劳动合同是必要的 ②签订劳动合同能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法盲,打官司必然要失败 ④劳动合同与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因为( )
①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 ②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③只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 ④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 )
①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③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④其基本要求是诚实守信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某企业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劳动者在本企业劳动,必须放弃节假日休息,并且不得以此为由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这一合同( )
①是有效合同,因为它符合平等自愿原则 ②是无效合同,因为它剥夺了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③是无效合同,因为它限制了劳动者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④是有效合同,因为它有利于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
A.②③ |
B.①④ |
C.② |
D.④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一部全面规定劳动者权利与义务、保障各行各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劳动法将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体现了( )
A.劳动者的权利只有用法律才能得到保障 |
B.我国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立性 |
C.国家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视 |
D.劳动法是劳动者的根本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