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8分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10分
(3)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三权分立,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制度设置。请问是什么制度?与美国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1818—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上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除本盟的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1)分析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联在制止战急侵力量方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我们的经济由于多年沉重和不适宜的战争支出受到了严重损害,我们社会的政治统一遭到破坏,
几十年都不会恢复。……根据我的判断,事后证明我们错了。我们高估了失去越南对西方安全的影响。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
(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针对国际合作这一中心命题,新自由主义认为,尽管不可能出现自然而然的全面互利的“和谐”状态。……当考虑到武力解决利益冲突的代价过高或者当发现合作能给彼此带来好处的时候,作为理性行为的国家必然倾向于合作。新现实主义则认为,国家的自私本质决定了只有存在一个强大权威(霸权或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合作才可能发生。国家关系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霸权秩序代替另一个霸权秩序的过程,霸权秩序的合法性是通过霸权战争确立的。
——宋伟《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以战后法德关系为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6分)
(2)评材料中关于国际合作的观点。(8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2008年12月26日下午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安全,保护世界根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半月谈》2009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原因。
(2)针对材料二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