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
C.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 | D.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等作用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确的表述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初步改变人们这一传统观念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 B.“视察南方谈话” |
C.中共十四大 | D.中共十五大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D.实行按劳分配 |
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1.9亿公斤斤粮食。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公斤。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A.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
C.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D.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