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
B.地方自治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
C.地方政府获得了完全的财政自主权 |
D.社会动荡引发了地方割据出现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①国内阶级矛盾激化②天朝上国思想犹存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④同教同心幻想联翩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A.影响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 B.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
C.反映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 D.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帝师”管理()
A.佛教与西藏军政事务 | B.全国政令发布中枢机关 |
C.少数民族与宗教事务 | D.地方一级最高行政机构 |
《清史稿·选举志》撰“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材料强调清代科举()
A.体系完备分工明确 | B.朝廷重视程序繁琐 |
C.严防科弊追求公正 | D.清正廉洁人才辈出 |
有学者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它最大的局限在于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根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政权解读错误的是()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
B.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
C.专制主义集权思想浓厚 |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