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小块片状的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灼烧,维持红热状态3~5分钟后放到少量的水中.
(1)请你写出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2)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对最后产物的判断: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用久置的镁条做实验时,需要用砂纸把表面的灰黑色打磨掉,直到露出光亮的银白色。实验小组同学对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Ⅰ.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
Ⅱ.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黑色碳单质。
Ⅲ.根据铜锈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推测镁条表面的“灰黑色外衣”是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得到的碱式碳酸镁。
同学们经讨论,从颜色上否定了只含有氧化镁,因为氧化镁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 碱式碳酸镁的性质有:受热可分解;常温下能与稀硫酸反应。
②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③ 碳不与稀硫酸反应,但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并生成CO2、SO2和H2O。
同学们认为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三种产物的共同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进行实验】
(1)同学们用久置的镁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 验 装 置 |
![]() |
实 验 现 象 |
①无水硫酸铜粉末逐渐由白色变为蓝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 论 |
久置的镁粉中除镁元素外,还含有的元素是 久置的镁粉中含有碱式碳酸镁 |
(2)同学们发现,经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镁粉会突然“噗”地燃烧起来,出现红热,很快停止,并有黑色固体粘附在试管壁上。
①将试管取下,冷却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大部分固体溶解,并有气泡出现,但黑色固体没有消失。请写出有气体生成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①试管中的混合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其中溶液,向黑色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加热。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实验(2)说明,镁在CO2中可以燃烧,生成了碳单质。
【实验结论】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实验小组认为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和碱式碳酸镁。
【反思与评价】
有的同学提出,实验(2)不足以证明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某小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CO2)、氨气(NH3)分别与水反应后产物的酸碱性。他们收集了若干瓶CO2和NH3。
【确定标准】
老师指导该小组同学用自制的紫色石蕊试纸完成了如上图所示实验,确定检验酸碱性物质存在的标准。取三个洁净的表面皿,分别放上紫色石蕊试纸,向试纸上依次滴加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碱)溶液,观察到三条试纸的颜色依次为红色、紫色和蓝色。
【实验过程】
(1)探究CO2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该小组同学向一瓶CO2中加入30 mL水,充分振荡。再取一个洁净的表面皿,放上一条紫色石蕊试纸,向试纸上滴加瓶中的液体,观察到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由此获得结论:瓶中液体里含有 性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探究NH3与水反应产物的酸碱性。该小组同学用(1)的方法继续进行NH3的实验,他们分析液体里含有碱性物质,观察到的现象是 ,分析依据是 。
【实验反思】
有同学提出:仅用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或NH3与水发生了反应,还需补充一个对比实验,以NH3为例,该对比实验的操作为 ,观察到的现象为 。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 AB |
一段时间后, A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B中铁丝无明显变化 |
|
2 |
![]() CD |
一段时间后, C中 D中铁丝无明显变化 |
铁生锈需要与O2接触 |
某同学在家中发现,炒完菜的铁锅表面容易生锈。
【猜想与假设】可能是食盐对铁生锈的速率产生了影响。
【进行实验】该小组用实验装置E、F同时进行实验。其中集气瓶的容积相同,量筒内盛有等体积的水,F中集气瓶内另加入了某种物质。
实验装置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 |
![]() ![]() E F |
一段时间后,打开止水夹,记录实验过程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不等,实验数据见下表)。E中铁丝和F中另加入的物质表面均出现红色物质。 |
食盐可以加速铁的生锈 |
实验记录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
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mL |
E |
68 |
57 |
44 |
30 |
30 |
30 |
F |
71 |
65 |
56 |
a |
30 |
30 |
(1)实验装置F中,集气瓶内另加入的物质是 。
(2)实验记录表中,a的取值范围是 。
【反思与应用】结合上述实验,谈谈你对家中铁锅使用的建议: 。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过程 |
【实验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 在A、B中各放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A中加入约1/3试管的80℃水,A、B中白磷均不燃烧; ② 从a处通入O2使A中热水恰好完全进入B中,A中白磷燃烧,B中白磷不燃烧; ③ ,B中白磷燃烧。 |
|
【实验2】探究MnO2在H2O2分解中的作用 ① A中加入约1/3试管的H2O2溶液,B中放入一面粘有MnO2的玻璃片,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 从c处抽气,使A中液体进入B中,观察到玻璃片上粘有MnO2的一面产生大量气泡,另一面无明显变化。 |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步骤③中的操作是 。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能否得出“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你的判断及理由是 。
用图装置探究相关问题: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装置,关闭弹簧夹l、打开弹簧夹2。用酒精灯稍加热试管后,移去酒精灯,观察到现象:______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取两套相同的装置,分别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白磷、红磷后,连接仪器,关闭所有弹簧夹,再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可得到结论:
(3)试管中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撤去热水,仍关闭弹簧夹,待温度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2,可观察到的现象:让剩余白磷在水中继续燃烧的方法:
(4)请用该装置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其他用品自选)。
你的猜想: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一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要求:写出操作步骤,描述控制变量具体方案):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