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待:抵御 |
B.脱有衅,吾当坐衅:事端 |
C.拗蕃者例籍其货籍:户籍 |
D.众不能夺,商人德之夺:改变 |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 ④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⑤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⑥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
A.②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
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都中因此得以免罪。 |
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富民租种江淮农田,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2)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身:身体 |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当: 抵御 |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北: 败逃的敌人 |
D.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引: 后退、退兵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组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形格势禁,迫不得已。 |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
把下列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9分)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
万恭,字肃卿,南昌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南京文选主事,历考功郎中。寿王丧过南京,中贵欲令朝王妃,恭厉声曰:“礼不朝后,况妃乎!”遂止。
四十二年,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以兵部右侍郎蔡汝楠、协理戎政侍郎喻时不胜任,调之南京,欲代以郑晓、杨顺、葛缙,手诏问徐阶。阶以晓文士,顺、缙匪人,请命吏部推择。帝乃谕尚书严讷越格求之,遂以湖广参政李燧代时,而命恭代汝楠。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皆报可。明年,燧罢,众将推恭,恭引疾。及用赵炳然,恭起视事。于是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恭奏辩,部议调恭。诏勿问。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乃命兼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甫至,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未几,寇五万骑至朔州川,恭与战老高墓。列车为阵,发火器,寇少却。忽风起,火反焚车,寇复大至。诸将殊死战,寇乃去。事闻,赉银币。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岁凿冰以防,恭为筑墙四十里。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民大利之。
会河决邳州,运道大阻,已遣尚书朱衡经理,复命恭以故官总理河道。恭与衡筑长堤,北自磨脐沟迄邳州直河,南自离林迄宿迁小河口,各延三百七十里。费帑金三万,六十日而成。高、宝诸河,夏秋泛滥,岁议增堤,而水益涨。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以时泄蓄,专令浚湖,不复增堤,河遂无患。
恭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明史·万恭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考功郎中历:经历 |
B.寇逼通州,帝方急兵事逼:迫近 |
C.恭列上选兵、议将、练兵车、火器诸事列:陈述 |
D.滨河州县患套寇东掠患:担心 |
以下句子中,全都全都表明万恭“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众将推恭,恭引疾②寇犯龙须墩,恭伏兵击却之
③巡抚故无旗牌,恭请得之④教人以耕及用水车法
⑤给事中胡应嘉劾恭奸欺⑥恭缘堤建平水闸二十余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⑤⑥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恭秉礼行事。寿王的灵柩经过南京时,宦臣想要担任南京文选主事的万恭朝见王妃,万恭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
B.万恭勇于担当。皇帝为战事着急,想要找合适的人选代替不能胜任作战任务的几位官员,下诏问徐阶,徐阶就推荐了万恭代替蔡汝楠。 |
C.万恭用兵作战讲究谋略。在贼寇进犯龙须墩时设伏兵退敌,老高墓一战他巧用火攻使得对军退却。 |
D.万恭在水利建设方面有贡献,他在治理水患时,沿河修建了平水闸,根据季节泄洪或者蓄水,不再增高堤坝,黄河却未再出现水患。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议调恭。诏勿问。恭不自安,力请剧边自效。
(2)治水三年,言者劾其不职,竟罢归。
文言文阅读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刘终,服阕服阕:服丧期满 |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
C.而憎疾从事疾:痛恨 |
D.华善之善:好,对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
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B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C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D.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2)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祖姑,生歙。歙女弟为汉中王刘嘉妻,嘉遣人迎歙,因南之汉中。更始①败,歙劝嘉归光武,遂与嘉俱东诣洛阳。
帝见歙,大欢,即解衣为衣之,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
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②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遵道病还,分遣精兵随歙,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
明年,攻拔落门,隗嚣支党周宗、赵恢及天水属县皆降。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溪、先零诸种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又
击破襄武贼傅栗卿等。
十一年,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投笔抽刃而绝。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注 】①更始:更始帝刘玄。②冘yòu豫:犹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兵:兵器 |
B.不足图也图:考虑、谋划 |
C.帝然之然:认为……正确 |
D.使刺客刺歙,未殊殊:特殊情况 |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一项()
A.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B.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C.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D.歙乃大修/攻具率盖延及太中大夫/马援等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斩首虏数千人/获牛羊万余头/谷数十万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歙受皇帝之命出使隗嚣,希望劝降隗嚣,孤立公孙述。后来隗嚣把儿子隗恂派到汉朝作为人质。 |
B.来歙在与征虏将军祭遵袭击略阳途中,因与祭遵意见不合独自率领两千人马从番须、回中径直攻到略阳,杀死隗嚣部下金梁,占领了略阳城。 |
C.来歙的妹妹嫁给汉中王刘嘉后,来歙便应邀来到汉中。刘玄失败后,来歙劝服刘嘉归顺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高兴。 |
D.来歙在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隗嚣余党周宗、赵恢和天水县都投降了,后来又打败了五溪、先零等地少数民族的势力。后来蜀地人害怕了便派人刺杀来歙。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
(2)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亲自 |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改变 |
C.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疾:疾病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能够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___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___ __
(3)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