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大饥荒。范仲淹没有延用发粟救济之常规,而是实 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利用饥岁工价至贱,大兴公私土木之役,解决饥民流离失所之苦;二是 利用吴人好佛事,喜竞渡(赛龙舟)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促进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发 展;三是增高谷价,引四方粮商大量进粮,结果杭州城粮食爆满,粮商只好降价,解决了杭州城 的粮食供应问题。“荒政三策”蕴涵的经济学道理有( )
①供求影响价格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 |
2007年6月6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制度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全面完善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我们还任重道远。这说明
| A.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
|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
2007年9月,某县农林局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便用油漆涂绿荒山搞绿化,绿漆“绿山”,被当地村民质疑为忽悠上级的“面子工程”。砍了树,毁了山,居然还能想如此法子遮人眼目。这一做法
| A.把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 |
| B.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
|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D.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200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管理哲学应从管理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构建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说明
| A.哲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 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 C.哲学和管理实践总是一致的 |
| D.社会实践决定哲学的产生 |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的方法和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绝不能简单粗暴,激化矛盾,更不能动用专政手段对待人民群众。”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说明
| A.矛盾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 |
| B.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
| C.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
| D.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
东盟是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东盟各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哲理是
| A.联系具有必然性 |
| B.规律具有普遍性 |
| C.意识具有主观性 |
|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