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网民已达两亿多,写博客、发帖子、上网交流已经成为许多民众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民意。
(1)结合材料,试分析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政治生活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谈谈公民应怎样参与“网络问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到2014年我国限塑令实施已6年,成效明显。
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伴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情况触目惊心,水安全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水安全问题,正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据调查,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高屋建瓴地指出如何应对水安全“新常态”。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加快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扩大投入力度,提高水治理能力,用科学方法和思维保障饮水安全,呵护我们共同的生命载体。同时呼吁公民积极学习和宣传有关水安全的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积极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监督不法企业的违法行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维护水安全。
(1)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建议。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全社会都要重视水安全问题?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全会决定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这一决定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全会决定。8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014年9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同时,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同时鼓励未列入试点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作贡献。
结合材料,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角度分析怎样推进新型城镇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课程日益受人欢迎。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表现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的新型表现形式。近年来,在哈佛公开课、网易公开课之后,一种新的模式--慕课开始出现。慕课(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的特点,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课程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容纳数万人学习,学习者不分国籍,可24小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还可以通过讨论等方式交流学习经验。随着网络课程的发展,也将会不断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课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