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科学理性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强国御辱 |
下列事件,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是()
A.造成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
B.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D.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发展为列宁主义 |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世纪及17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 |
B.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
是( )
A.粮票——股票 | B.听戏——看电影 |
C.大人——先生 | D.自行车——汽车 |
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 | B.“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实业救国的浪潮” | D.“民族工业的春天”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