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表明国民党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 B.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建设运动 |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 D.致力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
1912年5月,袁世凯在通令里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国人日渐富裕 | B.西俗东渐导致东俗渐变 |
C.民国政府将展开反腐运动 | D.奢华成为主流生活方式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主要反映了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司法主权被践踏 | B.英国人处理民事纠纷习惯息事宁人 |
C.中国的行政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 D.英商华民在华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
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 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 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
B.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
C.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
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