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 B.“存天理,灭人欲” |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D.“学者须先立志” |
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的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宗法制的消解 | B.分封制的崩溃 | C.郡县制的瓦解 | D.丞相制的废除 |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首倡是民主与科学 |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胡适说:“(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头棒喝”说明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开始兴起 |
B.“绝大的刺激”反映了中体西用得到广泛认可 |
C.“思想像野火一样”反映了自由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
D.进化论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