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们
【奥地利】里尔克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在他75岁那年已把许许多多事情忘记了:他不再有悲哀的回忆和愉快的回忆,也不再能分清周、月和年。只是对一天中的变化,他还算依稀有点印象。他目力极差,而且越来越差;落日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淡紫色的光团,而早上这个光团在他眼里又成了玫瑰色。但不管怎么讲,早晚的变化他毕竟还能感觉出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变化使他讨厌;他认为,为感觉出这变化而花力气,是既不必要而又愚蠢的。春天也好,夏天也好,对于他都不再有什么价值。他总归感到冷,例外的时候是很少的。再说,是从壁炉取暖,还是从阳光取暖,在他也无所谓。他只知道,用后一种办法可以少花许多钱。所以,他每天便颤颤巍巍地到市立公园去,会在一株菩提树下的长靠椅上,在孤老院的老彼庇和老克里斯多夫中间,晒起太阳来。
他这两位每天的伙伴,看模样比他年岁还大一些。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每次坐定了,总要先哼唧两声,然后才点一点脑袋。这当儿,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跟着点起头来,好像受了传染似的。——随后,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把手杖戳进砂地里,双手扶着弯曲的杖头。再过一会儿,他那光光的圆下巴又托在了手背上。他慢慢向左边转脸去瞅着彼庇,尽目力所能地打量着他那红脑袋。彼庇的脑袋就跟个过时未摘的果子似的,从臃肿的脖子上耷拉下来,颜色也似乎正在褪掉,而他那宽宽的白色八字须,在须根处已脏得发黄了。彼庇身体前倾,胳膊支在膝盖上,时不时地从握成圆筒形的两手中间向地上吐唾沫,使他面前已经形成一片小小的沼泽地。
彼得先生看不出彼庇有什么变化,便让支在手背上的下巴来了一个180度的旋转。克里斯多夫刚刚流了一点鼻涕,彼得先生看见他正用歌特式的手指头儿,从自己磨得经纬毕现的外套上把最后的痕迹弹去。他体质孱弱得难以置信;彼得先生在还习惯于对这事那事感到惊奇的时候,就反复地考虑过许多次:骨瘦如柴的克里斯多夫怎么能坚持活了一辈子,而竟未折断胳膊和腿儿什么的。他最喜欢把克里斯多夫想像成一棵枯树,脖子和腿似乎都全靠粗大的撑木给支持着,眼下,克里斯多夫却够惬意的,微微地打着嗝儿,这在他是心满意足或者消化不良的表示。同时,他在没牙的上下颚之间还老是磨着什么;他那两片薄薄的嘴唇,看来准是这样给磨锋利了的。看样子,他的懒惰的胃脏已经消化不了剩下的光阴,所以只好尽可能这样一分一秒地咀呀,嚼呀。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把下巴转回了原位,睁大一双漏泪眼瞅着正前方的绿荫。他耷拉了眼皮,可并没打瞌睡。他听见 。彼庇骂的要么是一只狗,要么是一个小孩,他们老跑到跟前来打搅他。彼得·尼古拉斯先生还听见远处路上有人耙砂砾的声音,过路人的脚步声音以及附近一只钟敲12点的声音。他早已不跟着数这钟声了,可他却仍然知道时间已是正午;每天都同样地敲呀,敲呀,谁还有闲心再去数呢。就在钟声敲最后一下的当儿,他耳畔响起了一个稚嫩可爱的声音:
“爷爷——吃午饭啦!”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撑着手杖吃力地站起身来,伸出一只手抚摸那个10岁小女孩的一头金发。小女孩每次都从自己头上把老人枯叶似的手拉下去,放在嘴唇上吻着。随后她爷爷便向左点点头,向右点点头。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点起脑袋来。孤老院的彼庇和克里斯多夫每次都目送着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和金发小姑娘,直至祖孙二人被面前的树丛遮住。
偶尔,在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坐过的位子上,躺着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那是小姑娘忘在那里的。瘦骨嶙峋的克里斯多夫便伸出歌特式的手指去拾起它们来,回家的路上把它们捧在手里,像什么珍宝似的。——这时候红脑袋的彼庇就要鄙夷地吐唾沫,他的同伴羞得不敢瞧他。
回到孤老院,彼庇却抢先进卧室里去,就跟完全无意似地把一个盛满水的花瓶摆在窗台上,然后便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等克里斯多夫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本文略有删改)联系上下文,在空格内填写一句话,使语意连贯。
小说第一段写了彼得·尼古拉斯先生的什么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说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请分别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彼庇的脑袋就跟个过时未摘的果子似的,从臃肿的脖子上耷拉下来,颜色也似乎正在褪掉,而他那宽宽的白色八字须,在须根处已脏得发黄了。
(2)孤老院的彼庇和克里斯多夫每次都目送着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和金发小姑娘,直至祖孙二人被面前的树丛遮住。小说以彼庇默默地“等克里斯多夫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老人,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入读书软件的智能手机首先成为数字化图书的载体,充当起兼职电子书的角色。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是手机电子书强于纸质图书的两大优势。但是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却成为制约手机阅读体验的两大硬伤。同时,高辐射、易疲劳等技术局限,也制约了手机数字化图书的普及。
面对现实的市场需求和当前设备的缺陷,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应运而生。它们拥有专为文本阅读优化设计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最大化接近纸质阅读的质感。目前看来,这种产品的效果已经具备了替代纸质文档的先决条件,再加上电子纸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最终取代纸张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在2006年年底发布了Reader电子阅读器系列产品,该系列电子阅读器采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绝佳的黑白文字和图像效果让其颇受好评。2007年11月7日,亚马逊也推出了应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因为捆绑亚马逊平台大量图书资源而大受欢迎。电子阅读器产品的推出最终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电子书市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其表示,“图书是模拟技术的最后一个要塞。音乐和视频很早便已数字化,短篇幅的文章在网络发展的早期也已数字化,但长篇文字却没有。因此,电子阅读器将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电子阅读器作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体验。除了操作直观和简便外,电子阅读器还对屏幕的灰度、分辨率、对比度等进行设计。为保证随时随地的阅读享受,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最后,较低的功耗除了更加绿色环保以外,还使电子阋读器有更长的使用时间,提升其用户体验质量。
另外,发展到现在,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特别是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符合传统的读书习惯,使用者可以画直线、波浪线;可以写批注;支持手写输入和软键盘,支持英汉词典;可以加书签,连传统的折角也体现出来了;系统会自动记忆当前页,使阅读更加便利。
电子阅读器的价值并不止于提供完美的阅读感受。它还是一个窗口,一个渠道,让读者透过它与想读的内容随时随地零距离接触,甚至忘掉阅读器本身的存在。中国移动推出的G3闼读终端,内置3G通讯模块,依托规模强大的内容平台,真正实现了任意下载。不再需要跑书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大型书店就在你手中。
从甲骨到竹帛,从纸张到芯片,书的进化折射出人类与科学文化的进步。随着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环保角度出发,为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呼吁社会节约用纸。因此,“从纸张到芯片”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变革。这种趋势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下列关于目前制造的专用“电子阅读器终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拥有超越传统的视频和显示设备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 |
B.操作直观、简便,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 |
C.具有同于纸质阅读的质感、使用体验质量高、绿色环保的特点。 |
D.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像传统读书时一样进行勾画、批注。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满足了现实的市场需求,是数字化时代的又一次进步。 |
B.电子阅读器终端不仅成为纸质文档的竞争对手,而且已完全具备替代纸质文档的条件。 |
C.与纸质图书相比,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的手机电子书更有优势。 |
D.屏幕小、电池寿命短、高辐射、易疲劳的技术局限使手机数字化图书难以普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亚马逊和索尼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产品不仅提供了一种完美的阅读感受,还打开了海量内容的数字发行渠道,更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 |
B.电子阅读器终端能将长篇文字数字化,可以让你的蜗居(或者学校宿舍)不再需要书架而变得宽敞一些。 |
C.报社、出版社的内容出版和发行模式必将随着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兴起逐渐发生变革。 |
D.有识之士呼吁社会节约用纸,促使了“从纸张到芯片”的变革,从而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它们在水中任意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⑾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作用。
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县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耍分析第③段与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结台文章谈谈你从“石蚕”这这种水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为什么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谈谈你别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一批形式多样,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形成文化创新管理体制,文化创新产业格局,培育文化创新市场体系,塑造文化创新市场主体;通过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实现文化传播技术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创新和传播体系的创新。这必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节选自《光硝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
D.文化创新显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休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越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
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寓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台,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们创新文化环境。 |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营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用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无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夸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走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6分)
(1)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3分)
答: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3分)
答: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