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是因为“散伙”的做法( )
| A.违背了共同致富的愿望 | B.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 |
| 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脱离了当时农村的实际 |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 C.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而洋布只增长27%。在甲午战争以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村手织业者利用价格低廉的洋纱织成土布,降低了成本且增强了土布的竞争能力 |
| B.洋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洋纱的劳动生产率,洋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 |
|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未被破坏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