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下图是人体内某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体液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
(1)据图分析,写出图示细胞的名称。
a b c d e
浆细胞由 和 (填名称)分化而来。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 细胞(填字母)会迅速__________,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4)若X是自身的癌细胞,机体需经过________免疫,才能将其消灭。
(5)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细胞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功能 。
(1).将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测得玻璃钟罩内一昼夜中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一昼夜中植物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在__________,氧气浓度最低的时间为__________点。
②一昼夜中BC时间段CO2释放缓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积累速率最快的时间段在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昼夜中植物的干重增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紫草具有抗癌、抗炎、抗菌等作用,其主要的抗癌有效成分是紫草素。下面是工厂化生产紫草素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外植体 → 形成愈伤组织→ 分散成单个细胞→ 大规模培养细胞→ 提取紫草素
①配置的MS培养基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灭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例要_________________,这样有利于愈伤组织的生长。
②为防止培养的细胞中有病毒,应选用紫草的_______________作为外植体;接种外植体时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接种后培养2~5天,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北京等很多城市都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图所示某人工湿地进行废水处理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些植物构成的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人工湿地中菌类等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
(2)输入该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厌氧池中的微生物__________。
(4)若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
0.0037 |
0.0037 |
0.035 |
0.035 |
0.34 |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__。
(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18分)玉米籽粒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紫色3种。为研究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以下6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
F1籽粒颜色 |
|
第一组 |
纯合紫色×纯合紫色 |
紫色 |
第二组 |
纯合紫色×纯合黄色 |
紫色 |
第三组 |
纯合黄色×纯合黄色 |
黄色 |
第四组 |
黄色×黄色 |
黄色、白色 |
第五组 |
紫色×紫色 |
紫色、黄色、白色 |
第六组 |
白色×白色 |
白色 |
(1)玉米籽粒的三种颜色互为,根据前四组的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玉米籽粒颜色由几对基因控制。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据此推测玉米籽粒的颜色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五组中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种。第四组F1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应是;第五组F1中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
(3)若只研究黄色和白色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发现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下面左图所示。
①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F1表现型及比例为,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②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上面右图所示。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亲本中的本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分离造成的。
据《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50只、桑叶提取液、链脲佐菌素(STZ)、蒸馏水、溶解STZ的枸橼酸盐缓冲液、血糖测定仪等。(注:①大鼠全部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全部存活。②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
实验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
(1)随机取40只大鼠,禁食12小时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腹腔一次性注射10ml溶于枸橼酸盐缓冲液的STZ溶液,在B组腹腔一次性注射__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2)注射48 小时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3)对比A、B两组,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实验分析STZ能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分泌减少,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凡血糖浓度高于13 mmol·L-1,尿中出现糖,并出现等症状者为糖尿病大鼠模型。
实验二:检验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
(1)将实验一剩余的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乙、丙两组。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并进行统计分析。
(2)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每天灌喂2 mL蒸馏水,连续灌喂4周;对丙组的每只大鼠;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3)4周后,再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组别 |
数量(只) |
实验开始时(mmol/L) |
给药4周后(mmol/L) |
10 |
3.85±1.28 |
3.94±2.20 |
|
10 |
18.62±3.08 |
10.12±2.65 |
|
10 |
19.46±3.98 |
19.00±2.70 |
据表分析实验组别自上而下依次是(用“甲”、“乙”、“丙”表示)。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RNA病毒)引起,可分为Ⅰ、Ⅱ、Ⅲ、Ⅳ 4种甚至更多类型,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当人体感染某种类型的登革热病毒后会产生相应抗体,在机体二次感染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毒时,之前产生的抗体可能会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进入巨噬细胞中,导致病毒在其中大量复制,出现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作用),患者临床病症加重。请回答:
(1)登革热病毒与人、伊蚊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登革热病毒分为4种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讲体现了多样性。
(2)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病毒的有效疫苗,其原因是。
(3)科研人员从用登革热病毒免疫过的蛋鸡所产鸡蛋中,提取出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万的抗病毒因子以治疗登革热,为研究其治疗效果做了以下步骤的实验:
第一步:取3日龄乳鼠若干,均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雌雄数相等。
第二步:甲组乳鼠注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万的抗登革热病毒因子0.1ml/只,乙组乳鼠注射的蛋鸡所产鸡蛋中提取出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万的物质0.1ml/只作为对照因子组,丙组乳鼠作为对照组。
第三步:连续3天重复第二步骤,第4天每组乳鼠,并逐日观察和记录各组乳鼠生活情况。实验两月内结果如下表1、2:
表2 抗登革热病毒因子对病死乳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
|
组别 |
死亡时间/天 |
甲组 |
9.17±2.04 |
乙组 |
7.82±0.87 |
丙组 |
7.95±1.69 |
表1 抗登革热病毒因子对乳鼠病死率的影响 |
|||
组别 |
总数/只 |
病死数/只 |
病死率(%) |
甲组 |
20 |
6 |
30 |
乙组 |
20 |
20 |
100 |
丙组 |
20 |
20 |
100 |
此实验的因变量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