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S1=2S2 | B.S1>2S2 | C.S1<2S2 | D.S2<S1<2S2 |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的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
C.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问题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
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4hm2的草场中的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60只,将捕获的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23只。该草场中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A.120只/hm2 B.30只/hm2 C.92只/hm2 D.160只/hm2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正确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B.图示规律也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