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是这二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①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c.测量悬挂重物后橡皮筋的长度: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若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验证实验,可采用的方法是 。
关于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分子油膜的厚度被认为是油分子的直径 |
B.测量结果表明,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
C.实验时先将痱子粉均匀洒在水面上,再把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 |
D.处理数据时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除以油膜面积就算得油酸分子的直径 |
关于做“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1)有同学按图(a)电路进行连接,他用到的6根导线是aa′、bb′、cc′、dd′、d′e和bf ,由于其中混进了一根内部断开的导线,所以当他按下开关后,发现两个电表的指针均不偏转,他用多用表的电压档测量bc′ 间的电压,读数约为1.5V(已知电池电动势约为1.5V),根据上述现象可推得,这6根导线中可能哪几根内部是断开的?答:_____________(写导线编号)。为了确定哪一根导线的内部是断开的,他至少还要用多用表的电压档再测量几次?答:______次
(2)排除故障后,该同学通过改变滑动变阻的电阻,测得了6组U、I的数据,根据第1、2、3、4、5和6组的数据,他在U-I图上标出了这些数据点,并且按照这些数据点的分布绘制了相应的U-I图线[如图(b)所示],由这一图线,可求得电源的电动势E为________V,内电阻r为________Ω。如果他不利用这一图线,而是利用任意两组U、I数据,那么当他选择哪二组数据时求出的E、r值误差最大?答:________________(写数据组编号) 。
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如图所示,伽利略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①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②继续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作匀速直线运动;
③减小右边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在两个对接的斜面上,让静止的小球沿左边的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右边的斜面。
(1)请将上述关于理想实验的描述按正确的逻辑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
(2)上述关于理想实验的描述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和④是推论 | B.②是事实,①、③和④是推论 |
C.③是事实,①、②和④是推论 | D.④是事实,①、②和③是推论 |
关于“研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有关因素”的实验
(1)如图所示为本实验装置图,图中①所示的器材是________,图中②所示的器材是__________。
(2)(单选题)实验时,针对同一个螺线管分别让小车以不同的速度靠近它,这是为了研究()
A.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 |
B.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的时间的关系 |
C.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关系 |
D.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螺线管匝数的关系 |
(3)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若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变化越快,则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磁铁下落过程中的重力势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内阻r=40Ω的螺线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线圈与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和滑动变阻器连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40Ω,初始时滑片位于正中间20Ω的位置。
打开传感器,将质量m=0.01kg的磁铁置于螺线管正上方静止释放,磁铁上表面为N极。穿过螺线管后掉落到海绵垫上并静止(磁铁下落中受到的阻力远小于磁铁重力,不发生转动),释放点到海绵垫高度差h=0.25m。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如图的UI-t曲线。
(1)磁铁穿过螺线管过程中,螺线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最大值约为V。
(2)(多选题)图像中UI出现前后两个峰值,对比实验过程发现,这两个峰值是在磁铁刚进入螺线管内部和刚从内部出来时产生的,对这一现象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线圈中的磁通量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 |
B.如果仅略减小h,两个峰值都会减小 |
C.如果仅略减小h,两个峰值可能会相等 |
D.如果仅移动滑片,增大滑动变阻器阻值,两个峰值都会增大 |
(3)在磁铁下降h=0.25m的过程中,可估算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