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龙号”南极科考船于2009年10月11日启程,2010年4月10日返回上海。读此次南极科考的大致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关于此次南极科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考察船到达长城站时,正值极昼 |
B.考察船从乌斯怀亚到中山站途中,航向西南 |
C.考察船从中山站到弗里曼特尔途中,风平浪静 |
D.考察船在澳大利亚西部海域顺流北上 |
“雪龙号”停靠中山站期间(2009年12月6日~2010年3月5日)( )
A.长沙炎热干燥天气 |
B.澳大利亚牧民正忙于剪羊毛 |
C.密西西比河处于丰水期 |
D.开普敦地区森林火灾等级最高 |
该图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某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3题。图中反映的灾害最可能是
A.暴风雪 | B.飓风 | C.水灾 | D.沙尘暴 |
该灾害多出现于
A.4~5月 | B.6~7月 | C.8~9月 | D.10~11月 |
该灾害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
A.距海远近 | B.纬度高低 | C.地形条件 | D.植被破坏 |
该图为“中国自然灾害平均损失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面2题。 图中东部数值比西部高,是因为
A.东部自然灾害种类比西部多 |
B.东部人口比西部多 |
C.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 |
D.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灾害数量比西部多 |
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春季常有旱灾 | B.乙地夏季常有涝灾 |
C.丙地秋季常有台风 | D.丁地冬季常有寒潮 |
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2题。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是
①强风②干旱③地震④洪水
A.②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为减小上述两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减轻其造成的损失,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①植树造林
②修建水库
③加强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研究
④建设护坡工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读8月份中纬度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面题。
此时因锋面活动造成我国北方的灾害性天气是
A.伏旱 | B.寒潮 | C.沙尘暴 | D.暴雨 |
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达几百种之多,正给我国造成各种危害。据此回答下题。
41.黄浦江上游大量出现的一种外来飘浮植物水葫芦,这种外来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
①影响通航
②威胁堤坝安全
③产生大量有毒物质
④危及生物多样性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